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知识梳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
背景:“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二、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⑴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共同点: 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影响: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
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⑵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文革期间以及以前“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对文革中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革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于是,开始了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
1978年5月10日,由胡耀邦直接领导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文章鲜明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就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原则,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学法指导1.制作图示,理解记忆为了更全面的理解、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可以制作下列图示,加强记忆,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运用比较,加强认识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认识,可以联系党的历史上的遵义会议和中共八大制作表格,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和理解。
3.制作年表,把握进程在学习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时,可以通过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认识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历程。
具体如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说明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4.主题活动,实际感受通过开展调查、访问,实际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把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性”的意义。
5.联系热点,把握史实学习本课时,可以结合前段时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等社会时事热点,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同时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属于周年问题,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6.利用歌诀,快速识记1978年年底,北京中央开会议,“拨乱反正”求真理,两个“凡是”被抛弃,解放思想讲实际,工作重心大转移。
经济建设是中心,改革开放始兴起,“三中全会”了不起,中国进入新时期。
四、中考命题分析中考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命题往往以时事热点或者历史情景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考查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同时注重对历史上相关党的会议的联系比较,如遵义会议、中共八大。
五、中考试题分析1.(2014年·福建泉州丰泽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有两次重大、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是( )A.七届三中全会B.八届三中全会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三中全会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C2.(2014·广西南宁)2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
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实行改革开放D.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比较辨析能力。
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将每个选项逐一验之于两次会议,只要其中一次不适合,就不是对两次会议共同点的正确概述。
A只适合中共八大,B和C只适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有D项都适合于两次会议。
答案:D3.(2014·四川广安市)11.下列各项,属于右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观察图片场景,首先判断该图片报道的内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然后回扣课本知识可知:B为中共十五大的内容,C中共十二大的内容,D为中共十三大的内容,只有A符合要求。
答案:A4.(2014年湖北省咸宁市) 6.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来作答,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D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B项属于政治路线。
答案:C5.(2014年·四川南充市)阅读下图,回答问题请回答:⑴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党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次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⑵通过这次会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解析: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该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考查,这也突出了周年问题的重要性。
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的理解,文革后,针对党内存在的“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届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也是解答第二问的基础。
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识记情况,属于基础性问答。
参考答案: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⑵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或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邓小平。
作者简介:李兆征,山东省高青县田镇初中历史教师。
县级骨干教师。
新课程报社特约编辑。
参加过历史图书《红烛3+2》的编写工作,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