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及特点摘要: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与结构运用对于整个建筑艺术的研究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尤其是在分析古代建筑结构中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整体性,形成相应的技术分析,都有着很大的集中价值。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及特点进行的一些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点引言古代建筑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模式,在建筑结构的运用中,主要包括有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等建筑结构方式,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对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形成全面的整体分析,对于在完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帮助。
一、中国古代建筑及建筑文化概述在中国古代,建筑历来被看作一种“匠艺”。
其实,所谓建筑,是以满足人的居住为主要目的,以技术为基本要素,同时兼具各种艺术因子的特殊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发展是很充分和成熟的,其品类繁多,令人瞠目,如城市、宫殿、坛庙、民居、寺院、衙署、祠堂、陵墓、文庙、学宫、仓廪、桥梁、堰坝、城垣、观象台以及园林建筑等。
原则上讲,一个好的建筑必须要包含三点要素:坚固、实用、美观。
要满足坚固,就要有一定的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出现而不断发展进步的。
中国最早的建筑,是挖掘穴居、利用树枝搭制而成,所用材料主要是土石和木材,并且中国建筑一直以来以土和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后来又伴随加工石料、烧制的砖瓦等材料构建而成,故中国又把建筑工程称为土木工程。
建筑艺术则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运而生的。
在阶级社会,建筑艺术无疑打上了统治阶级审美的烙印,而众多民居则更多表现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
建筑艺术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实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上匠师们的美化处理,产生了建筑艺术。
比如中国建筑的坡形大屋顶就是为了排水和遮阳的实际用途。
被称作“飞檐翘角”的屋盖也是由于使排水抛远、多纳阳光的需要而创造的优美形象。
二、古代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原则(一)结构的稳定性能在古建筑木结构的艺术追求中,对于整个木结构的稳定追求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研究中有一句话非常能代表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就是“墙倒屋不塌”。
意思是木构架的房屋即使墙倒了,屋顶也仍然支撑不落。
这是由我国古建筑特点决定的,通过“斗拱、梁、柱、额仿、雀”交替穿插的构造使得其抗震性能非常出色。
现存的许多佛塔、寺庙、房屋仍然岿然不动,不仅经受了几百年风雨的侵袭,也安然度过了多次地质灾害。
并且木构架建筑有易加工的特点,但是致命弱点就是木材经过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材质会下降就会导致结构破坏。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的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建筑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考虑到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突出主体,分别主次,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
植物在古代建筑设计中要体现出主题化的景观原则:从主题上体现出古代建筑中系列植物主题及时分、气象系统所显现的“时景美”,从而为整个古代建筑营造幽雅、宜人、舒适的组团景观。
做到主次分明和疏朗有序,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
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相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休憩场所。
三、古代建筑的技巧特点(一)抗震建设1.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很少出现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一般情况下,都采用的是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
这种规则的平面形态与结构布局对于抗震起着良好的效果。
在传统建筑中,一般的结构是中间的一间是最大的,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在地震时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等级高一点的建筑会做一个斗层在屋顶和梁柱之间。
台基的作用主要是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的基础遭到剪切破坏,降低地上部建筑受到震波的冲击。
梁架构造通常采用抬梁式构造,在垂直方向上的构架,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这种结构方式具有很强的抗震效果。
古代建筑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大屋顶,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大屋顶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的贡献也不容小视。
在大屋顶的结构中,其结构复杂,并且需要用到大量的构件,使得屋顶与整个构架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庞大的屋顶的自重较大,因此,压在柱网上,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2.斗拱在古建筑抗震中的重要作用斗拱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古建筑中的斗拱是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枋木通过相互交接组合而形成的构件,一般用在柱头顶或额枋之上,主要作用是能够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
如果发生地震,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巨大的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在建筑中,斗拱不但能够起到减震的作用,而且通过不同的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钢盘”,其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然后将地震力按照不同构件的承受力分传给各个柱子,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
3.榫卯是抗击地震的关键在古代建筑中,榫卯也是主要的构件结构。
作为一种精巧的发明,最早使用是在大约7000年前,与现代建筑结构相比,榫卯这种构件之间不需要钉子,就能够很牢固的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成功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其不但具有较大的荷载承受力,而且还允许一定的变形的产生,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受到的地震响应。
(二)防潮技巧1.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技巧,以故宫防潮措施为代表的防潮技巧。
先从台明上说,故宫的大殿不但是显示皇家尊贵地位的象征,而且高大的台明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潮技巧的体现,比如在太和殿下的台明,台明都是由汉白玉堆砌而成,采用桐麻油对缝隙进行缝隙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的防润湿效果非常好。
另外,在故宫中,所有柱子在防潮技术方面均采用的的是桐油和麻棕缠裹,并将麻棕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油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柱子的设计美观,它所包含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木质柱子的防潮功效。
2.我国古代建筑中民居的防潮技巧。
在古代北方的民居家中,一般多是在地面上铺设秸秆和杂草,从而达到防潮的效果。
而另一种防潮设计——火炕,是在潮湿寒冷的季节通过火的烧烤来保证室内的干燥程度。
相比于北方,在南方,一般采用设置天井的方式来解决居室的通风较差的问题,天井的设计不但能够保持室内的通风,而且可以有效的方便雨水的排出。
在天井下的柱子,更多的是一种组合柱,这种柱子下面一般是石柱,而上面则采用木柱,这种组合方式可以很好地起到防火和防潮的效果。
(三)防火技巧1.建筑构造防火门窗的防火措施是建筑物防火分隔的重要组织部分。
古民居的门和小孔洞窗的防火处理很有特色。
风水术认为南向属火,门的朝向之所以避开正南方,就是为了避灾。
门洞开在封火墙下端,面积有3—4m2,门框为砖石结构,明代的门相是木质的,为使木结构不外露,在门锯木外露的两个面镶贴方形水磨砖.用圆头铁钉固定。
门扇是木结构,古民居大门在木基门板上镶上水磨方砖,并用圆头铁钉固定,也有在木基门板上包铁皮(清代的做法),用圆头钉固定的做法。
无论是采用方砖或铁皮镶贴表面,其目的都是避免木质门扇、门循直接受外火烧烤,阻止外人在门洞处突破窜入.保证了封火墙阻火功能的完整性。
在古民居外墙上是不开大窗户的,只在二层以上楼房的封火墙上开小孔洞窗,孔洞面积在.02耐以下,洞框是用石材或砖制成的,框内四周开有四槽,内置两块推拉开启的水磨砖窗页,同现在的推拉玻璃橱门相似.开启时,两块水磨砖重叠在一起,关闭时不透一丝光线。
小小的孔洞窗不但起到了望、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孔洞窗上还采取了上述防火措施。
2.防火墙和防火间隔代防火墙,至今保存完整的是北京改宫东墙外,沿护城河河边,建于明朝的鑫仪卫仓库。
它为了防火需要,每隔71旬寿屋空出一间,并将这间房屋砌成无门无纽的砖墙,然后在房间内充填二合土,直到顶部并夯实。
最后封砖盖瓦,檐口做瓦滴水,形成一堵sm厚的防火墙。
在古建筑的防火墙中常见的还有山墙、风火檐等,在山墙中有硬山墙、马头墙,它们的防火效果尤为显著。
封火墙不同于一般的墙壁,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在木结构房屋框架四周砌成实体砖墙,高出屋面,前后两面墙成屏风状,左右两面山墙随屋面坡面跌宕砌成阶梯形状,墙端砌成“斗式”或“雀尾式”,形似马头,具有艺术性。
二是该墙的厚度20cm一30cm,耐火时间达6小时以上,有较高的耐火极限。
只是封火墙不承重,封火墙与房屋框架相互独立,有“屋塌墙不倒,墙倒屋不塌”的效果,有其独特性。
四是封火墙的分隔作用,一方面可以使房屋的木结构不外露,另一方面严格划分了防火分区,一旦发生火灾,只限于烧毁一个宅居,甚至可能把火灾控制在一进房屋内,不可能火烧连营,殃及四邻,更不会大面积蔓延。
可见封火墙在当时社会中防治灾害的地和作用。
结束语在古建筑的艺术结构中,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建筑结构是与整个建筑艺术相吻合的,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展现出承担重量的柱子。
在艺术中,木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横梁、立柱等主要的构建,在木结构中通过雕刻一些辅助的动物或者其他植物等形状,形成整体的客观性与艺术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为我们现代建筑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1]陈义彦. 简析中国建筑美观的时代变化[J]. 福建建筑,2014,03:21-23.[2]沈晨.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各家之谈[J]. 中外建筑,2014,02:63-66.[3]王俊松. 古代土木建筑家李诫的建筑艺术成就[J]. 兰台世界,2014,0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