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视求职节目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摘要】近一段时间来,电视求职节目如火如荼,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中国年轻人的择业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综合国内电视求职节目的发展现状,并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分析其节目特色,来进一步探析电视求职节目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
【关键词】电视求职;影响力;择业观;价值观
一、电视求职节目的发展背景
电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及时迅速的反映社会现实,并且也满足了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
电视求职是指利用电视做媒介进行的求职秀。
电视求职节目在给受众带来娱乐享受的同时,更能够起到教化大众的目的,即所谓的寓教于乐。
电视求职并非荧屏新鲜产物。
国外有老牌求职节目《学徒》,央视早年也推出过《劳动就业》、《赢在中国》和《绝对挑战》,但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退出江湖。
2010年末,随着就业求职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添加了新元素的电视求职类节目高调亮相我国电视荧屏。
有数据统计,2011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历史新高650万,就业压力也将到达史无前例的地步,求职成为全社会集中关注的话题。
各大卫视于2011年初推出“电视求职”,《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电视求职类节目就在此基础上因运而生,将提供给参与者一个新的寻求就业的平台,其节目影响力尤为突出。
湖北经视2011
年3月底推出《天生我才》,每个周末荧屏召开“招聘会”,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针对此前电视真人秀节目过于娱乐化,国家出台“限娱令”对此现象进行限制。
各家卫视加紧整改真人秀节目,争夺受众吸引力,推出创新节目。
针对社会热点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就业问题,运用电视手法将招聘求职现场进行了媒介环境里的再现和展示,将就业问题与真人秀节目相结合,推上电视荧幕,使其富有电视节目的生动性、趣味性、娱乐性,吸引观众眼球,挣得收视率和经济利润。
二、电视求职类节目的特色
电视求职节目除了具有电视节目普遍具有的特征之外,还具备吸引受众眼球的自身特色。
1、满足受众的娱乐化需求。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媒体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使用媒介的过程是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
在如今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电视节目中去。
受众倾向于找到具有认同感的电视节目,并积极参与到过程之中,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进而与电视节目形成互动参与。
所以,传统的讲授型的节目没有良好的互动性,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与此同时,面对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受众渴望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得知识和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即受众存在有求知欲望。
电视求职类节目正是满足了时下大众的娱乐化需求,寓教于娱乐。
2、环节设置新颖,添加时代新元素。
《职来职往》、《非你莫属》
等真人秀求职节目中,求职者在经历了自我描述,充分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之后,要面对由企业高管组成的职场达人面试团的提问,不满意将被灭灯,只要能够赢得职场达人们的认可,有权选择自己中意的企业所提供的职位和薪资待遇,在这其中往往还可以获得职场达人的建议。
诸如这类的求职节目添加了时下流行的“选秀”因素,采用vcr自述、亮灯、灭灯的形式,流程设置新颖独特,节目风格轻松愉悦,求职者风格各异、评委点评辛辣、主持人幽默风趣,更加迎合观众的口味。
三、电视求职节目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
随着近期电视求职节目引发的观看热潮,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对于中国年轻人的择业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电视求职节目激发了中国年轻人的求职欲望。
在电视求职中学历、背景甚至外形都不再重要,企业更看重的是,你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求职降低了门槛,年轻人都想在电视求职的舞台上,挑战自我,展现自己的才华。
有些求职者并非国家重点院校毕业,却得到了多位老板的认可,甚至出现争抢人才的局面,求职者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一切。
求职节目给了年轻人一个自由展示和学习提升的舞台。
电视求职节目影响了中国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求职不再仅仅局限于薪资和金钱,而更加看重有前景、有自我提升的职位。
有许多求职者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更加在乎职业发展的未来和前景,薪资不再成为求知主要的因素。
电视求职节目能反射年轻人的求职心态,如骄傲或者自卑、没有目标、没有准备等,求职者在今后求职面试中更加注意职场礼仪和应聘准备。
有些求职者过于自大,给人以不真诚的态度;有些则由于准备不够充足,显得迷茫、没有方向;更有些人由于紧张,心理素质过低,出现语无伦次甚至晕倒等现象。
这些都是求职者在未来求职道路上所需要注意的。
《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电视求职类节目以创新的形式给予参与者一个新的寻求就业的平台,职场行业内拥有发言权的职场达人,深知本行业内的精髓所在,有行业外人士及基层员工所不及的视角、观点、心态、经验,对本行业的规律了如指掌,对行业内的人生百态了然于胸,以职业前辈的姿态鼓舞认可,以真实经验的方式诠释感悟。
场外指导老师以“旁光者清”的角度,给予求职者以中肯的建议。
与此同时,主持人也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及时给求职者以指导性的建议。
他们给出的建议也将对社会上各层次人,尤其是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的就业产生指导作用,在社会上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此类电视求职节目所传达出的信息内容与价值观念,是否有利于年轻人择业观、价值观的良好发展?是否对受众起到有效的引导?
有些年轻人会对电视求职节目产生依赖性,单一地从节目寻求求职信息,对职场达人盲目崇拜,过于相信节目中职场达人的建议和场上指导老师的点评,以致于完全依赖电视求职节目,想仅仅通过这类节目为其指点迷津,成为了所谓的“电视人”,从而忽略了
自我能力的锻炼和实践。
另外,身处娱乐化的时代,电视求职节目的参与者中也不乏有刻意炒作、作秀的行为。
有些求职者试图”一夜成名“,蹿红网络;而对于职场达人来说,凭借电视求职节目来宣传自己的企业,但这其中难免会有夸大、虚无的成分,让人难以辨别。
这些都可能对年轻人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
结语: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电视节目以受众为中心,电视节目对受众心理具有导向作用,这种作用是电视节目本身的一种功能体现,它具有两面性,即正面导向功能和负面导向功能。
受众心理本身也有很多的层次和要素组成,电视节目在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会对具体的心理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
电视节目要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需要了解受众心理的作用机制,尊重受众心理现实和变化规律,平衡各个阶层的节目比例,并且应该在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得到有效体现。
电视求职节目给予求职者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年轻人的择业观、求职意向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电视求职节目对于年轻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并非所有传播出的信息都是积极的影响。
在某些条件下,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7.
[3]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