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绍黄梅戏

介绍黄梅戏


马兰,黄梅戏演 员,生于1962年,原 籍安徽省寿县,生于 安徽省太湖县。母亲 是黄梅戏演员,父亲 是舞台设计兼编剧。 她1975年考入安徽艺 术学校黄梅戏班,五 年后分配到安徽省黄 梅戏剧院。马兰扮相 甜俊,表演细腻,嗓 音甜美。
这就是黄梅戏, 再见啦!
பைடு நூலகம்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生于1930年, 卒于1968年,她本名黛峰,艺名凤英,祖籍安徽 桐城罗家岭。 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 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嗓 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 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 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 一,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什么是 吸收民间茶歌、渔歌、樵 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 黄梅戏? 旋律轻快优美。代表剧目 有《天仙配》。因主要曲 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而 得名。也叫“黄梅调”。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 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 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 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 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 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 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 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 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 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 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天仙配》为安庆黄 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 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 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 私自下凡,与董结为夫 妇。一百日后,玉帝逼 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 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剧中插曲《夫妻双双把 家还》成为脍炙人口的 经典名曲。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 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 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 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 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 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 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 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 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 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 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 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 的古代少女形象。
黄梅戏《打猪草》人物是陶金花、 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金 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 心碰断了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 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小毛 看见了,认为她偷笋,踩破了她的篮 子。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 赔篮子。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 的钱赔她,她知道后不要金小毛陪了, 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金花 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回到家 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 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 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 念唱,唱腔淳朴流畅, 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 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 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 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 自于民间,雅俗共赏、 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 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 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的花腔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 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 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 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 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 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 腔”腔系。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 已与民歌不大一样。它已经从田头走 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 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今天所见 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 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 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 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