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在全球热办孔子学院的反思何小艺武汉 4030079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于中华大地,对这个古老的国家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应势而生,并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
孔子学院对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地推动了和谐世界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在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孔子学院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势必对它的发展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孔子学院创办影响及评价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也同样反映在文化层面。
各国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的传播,纷纷加强了与他国的文化交流,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对这种交流的作用日益凸显,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萨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地缘力量冲突的下一断层将是文化上的。
然而,以哈佛大学前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来看,文明碰撞产生出吸引力(也就是所谓“软实力”)或许是一件好事。
2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就必须依赖上面所说的“软实力”。
文化作为绝不逊色于经济、政治、军事的一种力量,在世界格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孔子学院的破土而出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新兴产物。
一、孔子学院兴办的时代背景近年来,中国儒家文化所散发出的深厚魅力引发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全球汉语教学形成了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也正为汉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热潮中,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展开了海外汉语的推广。
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无论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还是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新中国都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过,孔子学院和汉语热的兴起是“国富民强,国强语盛”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不能不了解中国。
从19世纪开始,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文化,“西学东渐”的潮流流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之久。
在21世纪的今天,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开设打破了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坚冰”。
这一新的文化态势的出现并不是一次突发性的偶然事件,而是中华文化的重新觉醒。
纵观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言学院、德国歌德学院,都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自己的文化。
近期日本宣布,在短时间内要在日本本土之外建100所日语中心;韩国文化观光部宣布要在世界上开办100所世宗学院;俄罗斯则制定了推广俄语的普希金学院计划;印度受中国孔子学院的启发,准备建立“甘地学院”,以促进印度文化的国际化。
在这样一个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政府及人民冀望这一契机,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散播于世界各地。
于是孔子学院的出现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链接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地将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起来。
孔子学院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朝着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奋勇前行。
通过创办孔子学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增强了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这也坚定了中国继续开办孔子学院的信心,让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这也正是当初孔子学院创办的初衷。
二、定名为孔子学院的主要依据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他命名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北京语言大学曲德林校长说:“孔子及所创立的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我们应该把孔子思想推向世界。
”在外交学院教授曲星看来,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都认可。
儒教的英文单词直译就是“孔子主义”,是用孔子的英文名称命名的。
而且,这对于推广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也有好处。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他主张“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而不合”。
其实,这也正是我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
选择孔子,因为他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定名为孔子学院也是实质名归。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在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给世界也带来了种种弊端和困境,如全球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人际关系的紧张、道德品质的败坏等等。
针对上述种种顽疾,许多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方能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便是孔子倡导的“和”,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价值观。
在追求“和”的同时,孔子还承认差异,主张多样化和共存性。
在人类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的今天,这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弥补了西方文化的致命缺陷,发挥出很好的协调、平衡及包容作用。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曾说,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地区冲突、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都可以在孔子思想中汲取化解之道,孔子学院受到全球欢迎,也说明了世界需要儒学来滋润。
孔子学院的问世不仅是中国单向的政府行为,也是世界人民的需求三、孔子学院的创办历程及实施2004年3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
对于孔子学院,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给予的定义是,“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基本任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机构”,采取与海外教育机构合作建设及特许经营等方式,以设在北京的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教学模式、课程产品等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并遵守统一的教学、考试、培训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开展教学和检测,主要是向社会人士提供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以及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
2004年9月,孔子学院建设工作会议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下达了建设孔子学院的具体目标:即要求通过中外院校合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向世界推广优秀的中华文化。
会后,教育部迅速在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并通过总部授权在国外与当地大学院校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这一项目一经推出就得到许多国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发展迅速。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在迄今短短两年时间来,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诞生海外。
至今世界上“孔子学院”已发展到170多所,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南美以及大洋洲。
同时还有数百所申请建设项目有待批准,远远超过了初定建立100所海外孔子学院的目标,无论是需求还是发展速度,都在当局的意料之外,更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规划,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五百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最主要的项目是提供中文教学课程,让他国人们了解中国的政治环境、制度和风俗习惯。
这些课程都属于培训性质,对象是18岁以上的成人初学汉语者。
学生大多是政府公务员和学校老师,每周利用下班时间到孔子学院上课。
除了汉语培训课程外,孔子学院还组织汉语考试,培训中文老师,并举办文化活动。
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负责举办汉语水平标准化考试,并向参加这种考试的学生提供强化培训。
由于中文教师在一些国家严重缺乏,培训中文师资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孔子学院的另一重要项目。
举办高水平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也将是孔子学院的一大亮点。
各地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孔子学院的教师由国家汉办派遣,第一批教师人数只有六七十人,大多由精通一两门外语的高校教师所担任。
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激增,师资日趋紧张。
鉴于这种情况,从今年起国家汉办将从国内高校的大四学生中选拔一批外语合格者,为其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毕业后派出到海外的孔子学院,以满足孔子学院迫切的师资需求。
国务院学位办已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此外,今年国家将对国内5000多名已取得汉语教学资格的人员进行小语种培训,以适应小语种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
四、孔子学院创办的影响及不足1.孔子学院的创设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孔子学院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成功经验,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向海外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孔子学院的成立有助于和谐价值观的播撒,对当今西方文化模式下人类面临的某些困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早就为历史所书写。
略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位居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西方所折服,他们纷纷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学习、求教,回国后将从中国所学的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中华文化的输出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主题,先后出现了汉唐、宋明、明末清初三个时期的输出高潮。
而随着西方世界的崛起,清王朝却在飞速的腐朽沉沦,泱泱中华瞬间沦落到受辱挨打的境地,反映在文化上即从输出国成为了输入国,朝廷上下喊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西学东渐”的洪流席卷了整个神州。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它标志着“东方雄狮”的苏醒,更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界看待中国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可以说孔子学院的建立只是中华文化自觉的体现,是时隔两个多世纪的“东学西渐”的复兴。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华文化在新世纪中又将进入一个强盛时期,我们就应该意识到,生活在新世纪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的到来。
”2.孔子学院办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凸现的弊端一批批孔子学院在海外纷纷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它们无疑起到了推广中华文化的作用。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有一百多所孔子学院落户全球,并且以每四天增长一所的速度在急剧上升。
我们固然看到了可喜的一面,然而与此同时,孔子学院运营的过程中在办学方针、教育对象、方法、教材等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甚至说走进了发展中的“死胡同”。
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成为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
孔子学院的设置不合理,缺乏资金后期经营不善。
目前,孔子学院的设置很不全面,据了解,现在在亚洲各国的孔子学院比较多,但是在欧美以及非洲一些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还很少。
由于孔子学院的宗旨在于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包括免费吸引公众学习中文,介绍中国文化,提供各类奖学金,再加上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因此办学资金便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