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答题复习内容

政治经济学答题复习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货币流通规律、及其运用(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

可用公式来表示为: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1)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

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

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的实现)。

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3)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生产社会化及内容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

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第二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小蓝本P52第三章金融资本的形成及金融寡头的统治(1)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由普通的中介者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垄断大银行通过金融联系、资本渗透、人事结合控制大企业;与此同时,垄断工业企业也通过同样途径控制大银行。

这样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溶合,形成了金融资本。

(2)金融寡头是指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组织的指挥者和操纵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统治者。

它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实现其统治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即金融寡头首先掌握主要公司的股票控制额,把它作为母公司,然后再以同样的办法控制下一层公司。

金融寡头就是通过这种层层控制的办法来实现其在经济领域里的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即他们通过收买高级官吏和国会议员,指派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或者亲自出马占据国家领导要职等来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

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

第二,对垄断企业实现税收优惠措施。

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

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

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

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

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

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

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

(4)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

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

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

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第五章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市场价值是不一致的,但无论某种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市场价值的关系如何,一国用它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时,都有可能获得一种比较利益。

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取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3)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表现为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在国际市场上,不平等的交换有两种情况:第一,即使按照国际价值交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以比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劳动,发展中国家却以较多劳动换回较少劳动。

第二,国际市场上影响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国际垄断势力、国际市场投机等,在这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处于操纵和控制的地位。

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以垄断高价出售商品,以垄断低价购买商品,实行的是不等价交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

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占有也社会化。

实行公有制,使分散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公有制基础上,社会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为按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

社会主义本质上也要求实行公有制。

实行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其剩余产品也属于公共所有,被用来增进人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保持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经济和各种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

这样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与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

只有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借助于国外力量),以便将潜在的各种生产要素(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经营才能)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其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它们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除极少数特殊行业由国家垄断经营外,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资本、技术、经营才能等实力的大小,在十分广泛的行业和领域投资和发展。

第八章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主要内容、主要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法人制度。

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