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刚到北京求学时,未名湖边还能见到宗白华先生散步的背影。
那时《美学散步》出版不久,其中许多隽①言妙语,常被大学生们挂在嘴边。
正像宗先生所说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可以甲在路旁折一支带露的鲜花,也可以捡起别人弃置不顾的燕石。
“散步者”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生活态度,我辈后生其实只能心向往之。
倘若只是锻炼身体②浏览风景,这种“散步”不难;可真要像宗先生那样,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无限,并借以体验生命、激情与诗意,如此“散步”则不易——不只需要闲心、悟性与幽情,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知识。
这就难怪长者一般比少年更乙于此道。
“散步者”之悠然,③。
虽有“大隐隐朝市”之类的说法,我还是很难想像一个人能在车水马龙、④的闹市中悠然地散步。
南朝刘孝威诗云“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现代社会日益都市化,即便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多保留几个街心公园,也难得从容散步的丙。
(取材于陈平原《历史文化散步》) 【小题1】文中①处加点字的注音和②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隽(juàn)言妙语抑或B.隽(juàn)言妙语亦或C.隽(jùn)言妙语亦或D.隽(jùn)言妙语抑或【小题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偶尔精心情B.偶然长心境C.偶尔长心境D.偶然精心情【小题5】下列对联中涉及到的我国传统节日依次是(3分)①街头灯影逐花影,村中梅香伴酒香。
②年高喜赏登高节,秋老还添不老春。
③桂花开时香云成海,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④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A.春节重阳节元宵节清明节B.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C.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D.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答案】【解析】【小题1】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
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缉.而校之缉:收集整理B.然后申.之以弦歌申:陈述说明C.有兼.人之才兼:超过D.其蔽也贼.贼:偷窃【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世其.庶矣乎甘辛咸苦,皆其.性也B.广之以.读书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C.傅说之.诏其君非此之.谓也D.而.况余人乎凡学而.不读书者【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小题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答案】【解析】【小题1】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8分)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陶渊明《归园田居》)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④“月”是我国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来营造送别友人时凄清的氛围,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来表达与友人离别的愁绪。
⑤《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祖国山河发出深沉的思考:“,?”【答案】【解析】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英文中,原创性或者独创性一般用originality这个词来表示,而它又来自origin,后者的意思是“起源、开端”。
因此,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原创的,意味着它是一个新起点、新开端,好像脱离了原有的传统,成为后来者学习、延续的榜样,甚至形成了新的传统。
但是,之所以可能成为“新的传统”,显然需要一个“旧的传统”来作参照。
在美国诗人艾略特看来,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一个系统中,艺术家相对于传统的独创性才能得到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他跟前人进行对照、比较才能“定位”他的艺术。
所以艺术家想要创新,首先需要充分体认已有的传统,从而确立基本的历史坐标。
在此前提下,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才是可能的。
艾略特将传统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产生后,往往会搅动、改变原来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
这意味着,真正原创性的艺术一旦产生出来,就会重新塑造艺术传统的形态。
而这样的原创,只有对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李可染语)后,才能实现。
反过来说,传统正是在后来者的原创艺术中,才被不断激发活力,留存下来。
人们追求原创性,是因为它具有开启、影响未来的可能性。
但是,一件作品针对传统的“新”或许是可以辨别的,而它是否能通向未来、成为新的开端,当时的人往往难以辨别。
艺术家、批评家都对这种辨别力梦寐以求,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说明白。
原因在于:原创的标准一旦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那就多半变成了教条;而依照教条创作的艺术,又不可能是原创的,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悖论。
一般来说,我们只能依据“事后的效验”——某艺术作品在后世的影响力、命运——来判断该作品“原创性”的含量。
当代艺术家要创作能够经得起与以往经典作品进行比较的艺术作品,因为那些经典作品曾是新传统、新开端,已成功地通往未来(即现在)。
这就把当下的艺术作品的品质与“事后的效验”联系起来了。
(取材于张晓剑《艺术中的原创性问题》)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艾略特认为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没有意义,作者同意这一观点。
B.艺术家要用历史的眼光给自己确定艺术坐标,从而让创作具有价值。
C.新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搅动、改变原有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
D.能够经得起和以往经典比较的艺术作品,容易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新起点。
【小题2】最能体现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3分)A.艺术大师齐白石在谈自己的绘画感受时说“写生不是绘制标本”“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B.台湾著名艺术家朱德庸谈到创作感悟时说:每个人都是“花前半生找入口,花后半生找出口”。
C.古典文学家樊修章认为,宋代诗人面对唐诗这座高峰形成的磁场,都极力想跳进,又极力想跳出。
D.2012年国际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建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博物馆时使用了拆除古建筑所遗弃的青砖灰瓦。
【小题3】下面这则材料中,徐悲鸿等艺术家的刨作体现了上文中“原创性”的几个特征。
请依据上文相关内容,并结合下面材料加以分析。
(6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一度衰落。
一批具有深厚传统绘画功底的青年画家,积极投身于中国画改革。
徐悲鸿把当时油画中的造型、透视等方法运用到创作中,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马》;蒋兆和开创了用毛笔素描的水墨人物画法,代表作《流民图》《杜甫》;林风眠用中国画技法表现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特征。
他们独开新风,均自成一家,又都以各自的努力振兴了国画艺术。
【答案】【解析】【小题1】【小题2】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北朝北朝①品味魏晋南北朝人和南北朝之间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调,一直是我乐而不疲的追求。
可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中国毕竟是难以跨越的两个世界,我时常会想像他们隔江眺望的情景:从此岸到彼岸,究竟有多远?②也许回答是:永远!③年轻时,晋人“怪诞”的生活情调比较符合我的口味。
尽管面对屠戮、流徒、离乱,他们还是让小情小调萦绕周遭,给苦痛点缀一些花边儿,权且当作乱中的慰藉。
在我眼里,六朝人都是地道的文人坯子,清高自负,狂妄孤傲。
他们喜欢一些清新的小玩意儿、爱鹅爱鹤爱琴爱林泉,得不到就寝食不宁。
他们标榜放达,喜欢清谈玄远。
④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江南毕竟是富庶的,这给骚人墨客驰骋怀抱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此时造纸术的突飞猛进,使文人的挥洒酣畅淋漓。
纸的襄助,推进了江南书风向飘逸道媚发展,并大踏步地走向前卫。
可是再也没有比纸更脆弱的东西了,或堕于水或焚于火或蛀于蠹,千年下来风流云散,难觅只字片纸。
宋齐梁陈书法史中,有名姓的书家二百人,他们留下名姓却无一丁半点墨痕,现在的我们依凭什么来评说他们呢?⑤透过江南的风流潇洒,从此岸到彼岸,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全然不同的格调。
平时翻看史书,总觉得对北朝的描述不及南朝那么热烈和幽默。
北中国从来都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部族混战厮杀的兵家之地,连年兵瑟而致赤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