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郑增仪)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高兴代表课题组来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请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和各位代表提出修改意见。
我的报告分以下四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四、课题研究成果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中国社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以及为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
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他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
“十一五”期间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实验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都极其重大。
新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很丰富,但有两点,我想强调一下,一是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策略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
一方面大家积极研究和实践如何进一步通过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另一方面由于受升学考试和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封闭式”管理和频繁考试,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入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摆脱目前的“题海”战术和频繁考试这种师生都不愿意接受的局面。
在当前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大家在实践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通过实践性研究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当前,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校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的面前。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抓住“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差异发展”这些重大命题, 探讨通过教与学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
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配置,都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
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改革课堂教学策略开展实效性研究。
三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通过研究,帮助教育工作者反思和克服当前教育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增强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增强教育改革的意识,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和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办法。
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我们的研究不是仅仅找出几种教学模式,而是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教师师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大家的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新策略必将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事宜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主要指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内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也涉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2、本课题说到的“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
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够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精神的最佳效果。
3、“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所说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策略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六个目标: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2、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3、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4、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5、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6、提高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的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旨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
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对现行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
1、本课题研究分总课题、子课题二级。
总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1)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育理念;(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各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3)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教学策略;(4)探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5)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6)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课堂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7)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的策略;(8)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2、总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各校可以围绕总课题的内容,结合各校特点和需要,设计子课题。
研究目标和内容要符合总课题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
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3、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