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认识实习报告实习的目的及意义:(1)增加建筑的感性认识;(2)接触多种类型的建筑扩大知识面;(3)了解所观察的建筑(环境)功能与空间及各种流线的关系;(4)增加建筑与环境互动关系的认识;(5)增加对建筑材料、结构、构造技术的认识;以期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盛乐博物馆盛乐曾是北魏的第一个都城,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内,近年的考古工作逐渐揭开了这座古城的面纱。
为了展示其历史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注资修建一所博物馆,于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的盛乐古城遗址东侧,巍然矗立了一处新建的人文景观,全国唯一的一座以展示鲜卑历史文化为主、全区十大特色博物馆之一的和林格尔盛乐博物馆。
该馆儿基地选在遗址近旁,邻接公路,背靠古城墙。
场地起伏较大,内有一座古墓,一座烽火台和用于考古工作站的临时建筑。
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该馆造型新颖独特,以历史遗迹为展示脉络,采用目前国内最新的半地下覆土式、生态环保型设计,地上部分可登顶俯视盛乐古城全景,地下部分有三个展厅,共同展现和林格尔地区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展现草原第一都盛乐风采。
让参观者宛如游走了一遍从古到今的历史长廊。
走进盛乐博物馆宛如进入历史的殿堂,一路领略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一展厅为盛乐古城春秋史陈列展,主要展示和林格尔发展历史和民俗风情。
第二展厅为鲜卑民族历史与文化专题展,主要是展示拓跋鲜卑走出嘎仙洞两次南迁定都盛乐,在此二度建国、三筑城都、历经14帝140年的辉煌历史,再现鲜卑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征战场面。
第三展厅是小板申东汉壁画墓复原陈列展,壁画上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活动内容。
盛乐古城博物馆的创建,在发展的前提下,既考虑了保护文化遗产,又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气候的特点。
这种创造与环境的谨慎结合是我们初学者必须认真学习的并应用的。
就功能而言,将古墓开放,纳入新建筑的展线中去,同时展线作进一步延伸,切入到古城墙内部,通过玻璃通道,人们可以看到古建筑的结构年轮,烽火台成为馆前营造氛围的一个人文景点,并对空间进行围合。
结合地形,下沉体量,是屋顶可以轻松登临,形成可以眺望古城遗址的最佳视角。
至此,形成了从内而外,自上而下,从文物到实景的多层次展示平台。
另外,保留了基地入口处的考古工作站,作为博物馆的附属用房。
基地中的有形元素暗示了一种城台墙的意象。
这种特征引导了建筑风格的走向:由青砖作为环境的体量,形成纯净的集合体叠加,透出雄浑的性格,就内涵而言,在挖掘博物馆艺术主题的过程中,北魏石窟中千佛洞的震撼氛围给我们启示。
为此,建筑用佛像砖作为形势与空间的机理传递特定的表情。
此外,这种表现从形体到比表皮都是现代的,彰显时代气息。
以上在环境整合的资源利用和个性塑造的简约风格均同时来自经济上的度量。
然而,建筑师对经济层面的策略还不够,从建筑的生命周期看,运行费用的节约同样重要,因此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采用适宜的构造技术,而他们又一次形成形态的持续演变,如覆埋、双墙、光缝。
1、建筑体量的覆埋,减少了外墙面材料,增加里建筑保温性能,延续了草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双层墙体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组织自然通风,并利用内层墙体的凹入,有效组织展位,节约二次装修的费用,在建筑屋面开设采光缝,导入自然光线,在有效展示文物的同时,又节省了照明费用。
同时他们在地面上的处理效果,犹如散落在草地上的石头,传递一种草原式怡情的人文景观。
盛乐博物馆总平面图:盛乐博物馆某视角:盛乐博物馆剖面图:盛乐博物馆平面图:二、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最为先进的博物馆展示场所,代表着内蒙古自古以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集合,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从展示空间来看都充分体现着蒙古地区的自身特点,内蒙古博物院座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院。
也是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领略内蒙古的历史与草原文化的重要“驿站”。
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为内蒙古的文博事业、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院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内展厅陈列突出反映了草原民族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示了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成果。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汇集了内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况、生物进化的历程、戈壁沧桑变迁的奇迹。
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是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生息的乐园,并成为当今世界驰名的恐龙化石产区蒙古博物院所收藏的近现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为丰富,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经历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程。
三、内蒙古大学新校区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东侧,北依规划的小黑河南岸的滨河南路景观带,南临世纪十九路,东邻锡林南路。
现有用地为原内蒙古农业学校校址及所属试验基地。
1、教学主楼:内蒙古大学新(南)校区教学主楼位于规划校园的中部,是新校区的核心建筑,在注重与老校区主楼建筑语言取得一致的同时,充分体现蒙古族特色,强调自身空间对于校园环境的统领作用,整体形象大气、恢弘。
教学主楼主体为十二层,附属裙楼四层,钢筋砼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建筑面积:43742平方米。
建筑主要使用空间包括400人教室6间、180人教室16间、100人教室88间、80人教室54间和50人教室18间。
其中,人流量较大的大空间教室分布于建筑裙楼中,而将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小空间教室布置在主体高层建筑内。
教学主楼主体在交通设计上,依据自身特点采用了双核心的设计手法。
两个交通枢纽位于建筑纵向两端,大大缓解了高峰时段人流走向过于集中的矛盾,作到人群分合有序。
同时,建筑借势将底部两层架空,使校园南北空间贯通,使教学广场与生活区联系更趋有机、自然。
2. 艺术楼:内蒙古大学新(南)校区艺术楼位于新校区校前广场东侧,与西侧的交通楼相对。
总建筑面积:55055平方米。
主体为4层,局部6层,高22米。
总体布局将主要教学用房均东西向排列,在南北向以通廊相连,从而形成了多个院落相组合的布局,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可互相连通。
建筑主入口设于用地中部西侧。
通过一个由环形密柱围廊所环绕的直径达50米的圆形广场,可分别进入美术系、音乐系、舞蹈系的教学区,从柱廊起点处的室外楼梯向上也可以直接进入各部分的二层大厅和艺术设计系教学区。
圆形广场纯净的空间形状和柱廊的优美韵律营造了一种神秘的艺术气氛。
3. 图书馆:内蒙古大学新(南)校区图书馆位于校区西侧,整体座西面东,是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枢纽建筑。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6822平方米,共六层,钢筋砼结构,功能集馆藏、阅览、会展、办公于一身。
设计着眼于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人性,流线安排清晰、明确。
共享空间的设置使得天光充分导入,阅览空间由此变得温馨、惬意。
建筑形式由此“有感而发”,并大胆借鉴蒙藏建筑的空间构成精髓,形式、功能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整体形象凝重质朴。
4.体育馆:内蒙古大学新(南)校区体育馆位于规划校区东侧,总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共三层,功能集比赛大厅,健身娱乐,多功能活动室,办公为一体。
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上强调交往空间的营造,使建筑真正成为锻炼体魄、放松心情的场所。
建筑外部形象简洁、干练,充分体现了现代校园体育建筑的活力与朝气。
四、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IATA:HET,IACO:ZBHH)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机场名称中的“白塔”得名于其附近的白塔古迹。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面14.3公里处,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通航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扩建工程2005年5月开工建设,2007年7月28日正式落成,新航站楼总面积5.5万平方米,由主楼、连廊和指廊组成,共两层、局部设有夹层。
一层为进港大厅,二层为出港大厅,可满足旅客通量300万人次的航空业务需求。
新航站楼工程在设计上凸现了地域特色的理念,新航站楼气势恢弘,彩虹般的弧形主拱与延绵的蒙古包型屋顶相映成趣,白色的高架桥如洁白的哈达飘逸在楼前,蒙元文化与现代气息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航站楼由主楼、连廊和指廊组成,两层、局部设有夹层。
一层为进港大厅,二层为出发大厅。
二楼国内出发大厅目前设32个国内值机柜台,8个国际值机柜台,4个自助值机柜台,并预留了24个柜台位置;国内安全检查设10个通道,国际安检设2个通道,加快了旅客通过安检的效率。
楼内设有7部自动扶梯和6部垂直电梯。
航站楼总商业面积近4000平方米,设有5个咖啡厅、2个餐厅,15个商店,为旅客提供休息及消费场所。
候机楼一层西侧设有12个贵宾室,二层设9个头等舱休息室,可满足不同层次贵宾的服务要求。
五.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新校区一角六.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楼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艺术楼建筑面积14 000m2,由美术系、音乐系及现代国际艺术学院构成,可容纳学生3 000 人。
基地位处校园东南角,两面与城市干道相接,占地约3 400 m2。
场所一——入口广场。
四种布局的构成分析:形成真正的入口广场;从校园两条垂直的道路到达建筑时,能够以建筑作为视觉端景。
场所二——内院空间。
这是使各项功能融为一体的枢纽空间。
也是整体得以具形的中心交往空间。
它为各个房间提供了采光和通风,并客观上阻隔了城市街道的噪声。
场所三——内部共享空间。
它位于内院空间的平台下方,是艺术家及未来的艺术家们相聚的场所,与之邻接的展厅和图书厅延续并完善了空间。
至此,一个由实体、片墙、阶梯构成的空间场所自然生成,它试图融入现代教育内涵,表达以交往空间为核心的场所设计理念。
它具有浪漫的形态,但来自理性的思考,它具有艺术的氛围,却来自逻辑的推演。
它是由特定的背景、特定的问题所产生的特定的建筑形态。
总平面图布局构成分析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1.门厅2.共享厅3.展厅4.图书资料5.琴房6.库房7.教室8.音乐厅9.室外平台实习的总结及感悟:通过这一周的认识实习,让我们增加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接触到了多种类型的建筑,扩大了知识面,从而把在其中学到的思想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通过了解所观察的建筑(环境)功能与空间及各种流线的关系,更深刻的感知到了建筑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的重要性;并且大体认识了建筑材料、结构、构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