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说明】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我系的教学计划中列为专业必修类,开设两学期,共126学时*。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文言文教学素养。

要求学生在阅读背诵若干文选的基础上增强文言语感,占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并通过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为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选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这套教材虽略显陈旧,但毕竟经历了40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严格修订,具有资料丰富,教学选择面宽的显著优点,多数院校至今将其列为汉语语言学科考研复习的指定教材或参考书。

至于教材的不足之处,可由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修正,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教材处理和教法研究既要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注重实效,又要围绕培养目标,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1)以教材一、二册为主,兼及三、四册的部分内容。

对所讲授的教材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删调整。

“常用词”、“古代文化常识”及文体知识等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授课过程中遇到有关问题要适当联系。

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二、四册的附录材料,授课时注意参考。

2)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文选与通论穿插照应。

文选教学应援引教材以外的材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理论方法。

通论课在宏观上不求系统完整,但对于具体知识点必须讲求相对的系统性、完整性。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熟读文选,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或段落,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扩大阅读面。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并为其提供材料和线索,组织研究性学习。

结合考研需要,在单元教学完成之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材料。

4)突出师范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法技能,体现扎实的业务功底对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作用。

涉及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可利用学生熟悉原文的条件,采取提供训诂材料的办法,重点培养其参考古注和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的基本功。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

内容要点:1、古代汉语的两个系统。

2、传统语言学——小学的产生及发展状况。

小学中的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

4、树立语言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介绍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作用,列举古*第一学期每周4学时,讲授第一册的内容;第二学期每周3学时,选讲二、三、四册内容。

代汉语的学习研究内容,联系中学文言文及古代文学作品的实例,结合语文教学和考研的需要。

教学手段:讲授,板书。

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1、作为工具课,古代汉语可以服务于哪些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2、古汉语有哪些学习内容。

3、联系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进入大学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体会,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第一单元《左传》与语义学常识文选教学目的:了解《左传》的性质、体例、语言特点、重要注本,掌握文选中的字词意义以及语法现象。

内容要点: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3、古今注本。

4、教材注释术语(通、同、某后来写作某、这里指)的作用。

5、词义解释。

6、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常见语法现象。

教学方法:1、结合本单元通论,从不同的角度确定重点词语,运用训诂方法解释词语意义,对教材的部分注释进行补充订正。

2、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全篇参考古注。

教学手段:提供古注阅读材料。

授课时数:14作业与思考:1、简述《左传》的古代注家注本。

2、精读文选,掌握各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义。

3、参考第二册附录《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熟悉繁体字,扫清文字障碍。

4、背诵《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子产不毁乡校》。

5、标点翻译训练。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了解古汉语学习中常用的字典、词典,以及它们的用途特点、编排体例、查检方法。

内容要点:1、《汉语大字典》2、《汉语大词典》3、《辞源》4、《辞海》5、《说文解字》及其清代四大家5、《经传释词》6、《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教学方法:结合文选词语,分析字典词典中的实例,组织查阅训练。

教学手段:提供一定复本率的字典、词典。

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1、简述各部字典、词典在用途方面的特点。

2、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与检字原则的部首有什么不同?3、部首不明的字如何查检?4、使用工具书解决两段古文中的词义解释。

(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树立语言发展变化的观点,正确理解古书中的词义,尤其要注意词义的古今细微差别。

内容要点:1、体现汉语稳定性,继承性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词汇。

3、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殊异的词汇。

4、明确古今词义差异对文言文教学选择语言点的作用。

教学方法:联系文选,比较古今,依据语境,利用成语和现代汉语联合结构的复合词。

教学手段:板书,图示。

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1、对于古今词义的差异为什么重在微殊而不是迥别?2、渐、信、汤、偷、斤、再、劝、睡等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教学目的:了解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大多数的特点,以及单音词如何发展成为后来的复音词。

认识辨析同义词的意义,掌握辨析方法。

内容要点:1、单音词的特点:一词多义2、对复音词的类型分析和结构分析3、连绵词4、同义复用5、偏义复词6、貌似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古汉语单音词组7、同义词辨析教学方法:古今比较,系统归纳。

教学手段:板书,图示。

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1、单音词为什么会向复音词发展。

2、连绵词的性质特点是什么?3、地方、主任、老师、其实、知道、从事,在先秦文献中该如何理解。

其结构关系如何?4、举例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各种差别关系。

(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教学目的:通过了解词义自身的发展规律来有效地掌握一个词的多种义项。

学会抓住本义,顺藤摸瓜找出引申义。

内容要点1、什么是词的本义?怎样探求词的本义?2、词义引申的运动规律(或派生途径)。

3、词义引申的方式类型:连锁型、辐射型、综合型。

3、驾驭词义系统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A、遇本义则分析古文字字形,列举书证;B、遇引申义则上溯本义,明其所以然。

教学方法:据形索义(求本义),由源及流(求引申义之所以然)。

教学手段:板书古文字,排列引申系列。

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1、词的本义与词的古义有何不同?2、词的今义与词的引申义有何不同?3、简述词义引申的原理。

4、为《说文》“理”字条释义和段注所提供的引申义排出系列图。

第二单元《战国策》与文字学常识文选教学目的:1、了解《战国策》的性质、体例、语言风格。

2、掌握文选中的文字、词义及语法现象。

内容要点:1、《战国策》是一部史料汇编性质的书。

2、成书过程和编纂体例。

3、版本传承和古今注本。

4、文章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主谓倒装、定语后置、衍文错简现象。

教学方法:结合本单元通论,运用文字学知识为解释词义服务。

从文字学角度确定教学的语言点,为学习通论中的理论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选入高中课本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全篇参考古注。

教学手段:提供古注阅读材料。

授课时数:10作业与思考:1、简述《战国策》的版本及古代注家注本。

2、为什么《战国策》的价值在文学语言方面而不在史学方面?3、精读各篇,分析辨别文章中的文字现象。

4、背诵:《江乙对荆宣王》、《触龙说赵太后》。

通论(五)汉字的构造教学目的:认识汉字的表意性质和表意方法,掌握汉字的构造方式,学会利用《说文解字》分析字形。

内容要点:1、“六书”的内容2、汉字的构造方式3、《说文解字》的价值及其分析字形结构的目的和体例4、清代小学家对“六书”和《说文解字》的研究5、第二册附录《汉字部首举例》教学方法:利用《说文解字叙》的有关解说及正文中分析字形构造的材料。

调整教材次序,指导学习第二册附录《汉字部首举例》,借以掌握《说文解字》的部首体系和常见部首的小篆书写。

教学手段:参考《说文解字》原著。

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1、简述“六书”的名目和理论定义。

2、背诵并分析解释许慎给“六书”各条所下的定义和举例。

3、解释“四体二用”说。

4、结合字例分析汉字的结构方式。

5、举例说明文字学部首与检字法部首的区别(如:网/四、肉/月、玉/王)。

6、清代研究《说文解字》有哪些重要成果?(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教学目的:了解汉字的形体分岐,能解决古书阅读和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文字问题。

内容要点:1、古今字——字的分化孳乳。

2、异体字——一个字的不同写法.3、繁简字——有的来自古今字,有的来自异体字,有的在古代音义完全不同。

教学方法:分析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以及二者与通假字的区别、与繁简字的关系。

探讨形成古今字的两个途径和异体字的类型。

教学手段:板书,图示。

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1、古今字之间哪些是意义上有联系的?哪些是没有关系的?哪些今字是为本义另造的新字?哪些是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哪些是为引申义另造新字?请举例说明。

第三单元《论语》、《礼记》与句法文选教学目的:了解《论语》和《礼记》的内容、体例、语言风格、古今重要注本,能利用教材注释和古注材料正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句。

内容要点:1、《论语》的成书过程、编纂体例、版本传承、注家注本、思想内容以及在古代受到的重视程度。

2、《礼记》的资料汇编性质,版本的不同,与《周礼》、《仪礼》的关系,古今注家注本。

3、文章中的句法现象(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特殊双宾语、被动句、成分省略为主)。

教学方法:紧密联系本单元通论中的句法知识,据以选择教学语言点,为解释句义服务,为学习文言句法知识做好铺垫。

下列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全篇参考古注:《季氏将伐颛臾》、《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从而后》、《论语十则》。

教学手段:提供古注阅读材料。

授课时数:12作业与思考:1、精读所有的文选。

2、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及《论语》中其他含有哲理的若干章。

3、背诵《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诚意》两篇。

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九)否定句,否定词(十)疑问句,疑问词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的句法特点。

内容要点:1、判断句以及与其相关的也字,是字,为字。

2、叙述句中的被动用法,双宾语,数词谓语,主谓倒装。

3、否定句的句法特点,否定词,代词做宾语前置。

4、疑问句的句法特点,疑问词,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教学方法:结合文选中的有关语料和成语材料,调整教材内容次序,系统归纳条理类型。

教学手段:板书语料,图示类别。

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1、宾语前置有那几种情况?2、被动句可分为哪些类型?3、“是”字由指示代词转化为判断动词的条件和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