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尹秀梅
技术课程背景介绍: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的必修课程。
它能够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首先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是很必要的。
在引起世界瞩目的《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世界变化的中心。
可见技术对社会发展、儿童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设了技术课,而且有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贯彻始终。
我国的现状是技术教育比较薄弱,教育部科技司和全国科协联合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表明我国七成多的青少年缺少运用技术创造的能力。
所以说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大潮下,我国的通用技术课程教育任重而道远。
2008年3月的这一学期,我校在高一学年开设了通用技术课。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将技术课程分为三种教学模式:技术理念课、理念实践结合课、纯实践课。
每种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有其各自的不同于以往课程的教学特色。
一、技术理念课:
教材中相当篇幅都是技术思想技术理念的传授,例如技术源自于人们的需要、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技术的综合性、两面性等等。
真就教材讲,可能几句话就说完了,关键是学生是否真的心理上认同了,头脑中形成共识。
所以理论的部分怎样讲透、讲得生动,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以及补充教材和转换教材。
1、挖掘教材。
例如:教材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一个问题是技术源于什么?其实技术就是源于人们的需要,人们不断的产生的需求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类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工业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
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纺织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新的工作机器的发明,这句话是从何而来的呢。
经过学习研究,查阅了与此相关的历史资料。
才知道在工业革命时期,纺纱和织布是两个单独的工业领域。
飞梭的织布工具的发明导致纱荒,于是社会产生第一个需求——研制提高纺纱效率的机器,后来人们依次研究出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纺纱机等高效率的纺纱机器,解决了纱荒的需求。
而此时织布业停滞不前,大量纺出的纱
来不及织成布。
于是产生第二个需求——提高织布效率的机器,出现了由水力驱动的动力织布机,至此纺纱和织布基本平衡,但都得用水力驱动,水力的使用不便就产生了第三个需求——需要替代的新的动力,于是就产生了蒸汽机。
根据研究所得的资料,对教材的技术理念有了更深的根源性的理解。
设计制作了一个需求向下发展的表格,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需求与技术间对应的发展变化。
2、充实教材。
例如在第二节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教材中采用的洗衣机的案例是现实而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在洗衣机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忽略了大家当前广泛使用的洗衣机这一技术阶段,只谈了最古老的洗衣机和未来前景中的高技术的洗衣机,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的发明与革新体现的不充分。
与学生现实生活偏离较远,因为最古老和未来最新的洗衣机现在谁也没用过。
因此为了充实教材,添加了半自动、全自动、滚筒、以及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斜式滚筒洗衣机(更省水、方便普通人和特殊人群取拿衣物)。
每个发展阶段让学生分析技术创新的亮点,从而很好的理解了本节的技术理念。
接着又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布置了发明创新的小论文。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人们潜在的需求,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画出设计图。
使学生亲身体会发明创造的过程,感受技术设计的意义。
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的掌握了本节的技术理念。
又乘热打铁,举办了通用技术发明创造设计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转换教材:例如教材“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那一节,教材用鲁班发明锯子、蝙蝠与雷达、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个案例来说明优秀的设计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由于时代在发展,技术与时俱进,早期的技术发明确实值得推崇,但古为今用时需要转换角度。
三个事例的人物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作古的人了。
用来说明现代社会如何做优秀的设计师不充分。
所以在转换了教材的角度,以现代社会的室内设计师为例来分析其工作流程中各环节应体现的素质。
例如:善于表达、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善于学习、广阔的视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等。
二、理念与实践结合课
在基本的技术理念铺垫后,需要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让我们的技术理念能够“实地着陆”。
而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
在本种教学模式下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又分为两种,即“文实践”和“武实践”。
1、文实践:所讲内容为了加以应用但限于条件无法实现的,就将课程的实践设计成“头脑技能”的训练。
例如:教材中“设计是技术的关键”这节,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同学们设计解决,画出设计图。
部分设计题目如下:
●卫生的易拉罐口:易拉罐在运输储藏的时候难免在瓶口处积聚灰尘。
饮用
时不卫生,请你改进瓶口的设计,解决此问题。
●不滴水的雨伞:带着刚淋过雨的雨伞进入超市等公共场所易把地面弄湿,
但放在门口还容易丢失,如何改进雨伞的设计,使其进入室内不再滴水。
问题解决图示如下:
在设计的过程中同学们开拓思维、大胆想象,在展示交流中“唇枪舌剑”,激烈讨论,群组改进。
学习气氛热烈高涨,可以充分的看到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维表达的能力。
2、武实践:设计一些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但技术难度不大。
关键在现有的技术教室的条件下,让学生设计完后能做出模型和实物,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从思想到生活的切实解决问题,感受技术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发现与明确问题那节中,让学生就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来设计制作。
部分题目如下:
●盲人拐杖:盲人手拿拐杖不时的抬起、放下来探路,比较费力气。
同时也
不能感知路面的颠簸情况,在不添加任何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如何改进解决
这一问题。
●防盗椅:去餐厅美餐时,常会因为没有地方放外套和随身的包包而犯愁。
为此有时候还要多占掉一个餐厅的椅子,或者把外套挂在椅子靠背上,既
不安全,也很容易被弄脏,能否对椅子进行结构的改进,使衣服和包都有
适当的地方且安全呢?
三、实践课:
为技术创新的实现打下必要的基础。
技术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
在制作模型或原型的时候需要熟悉各种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的简单的加工工艺。
这样才能自如的应用技术来设计、制作、改进创造的物品。
实践课使学生的技术想法能够加以验证,是技术理念转换为技术能力的桥梁。
同时动手实践也是技术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之前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所学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学生得不到体验和实践的过程,所以往往知识的掌握都是在表面上,并没有完全理解和应用,也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发展。
而实践课刚好能填补这一漏洞。
更容易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种物品或模型的制作中体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为课程的发展和深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通用技术课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是一门期待成长的学科,需要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以上是对本学科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希望能与同仁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