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讲义
快速电子 离子自由基物效应
射线质与相对生物效应
线性能量传递(LET,linear energy transmission) 射线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电离而发生的能量转换。 以射线沿径迹1u所消耗的能量表示,单位为KeV/u。 LET=dE/dL 高LET射线:质子、中子 低LET射线: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线和钴机产生γ线
细胞死亡的机制: 染色体DNA是关键靶 调亡:照射启动了细胞内的某种基因机制,从而发生一系 列程序性改变,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多 发生在间期细胞 及成熟分化的细胞。它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唾液腺 分泌细胞:照射几次即出现口干;神经细胞,淋巴细胞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只需使肿瘤细胞产生增殖性死亡,即肿 瘤细胞不再无限分裂增殖,就能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细胞死亡和再增殖完整性丢失(loss of reproductive integrity of tumor cells)存在根本意义上的不同。放射 可治愈性最主要依据是后者。
D0 Gy
线性二次模型(linearquadratic model) 辐射杀灭细胞有两部分:一部 分与照射剂量成比例,另一部 分与照射剂量的平方成比例 S=e -αD-βD2
α和β是常数
存活分数
S是照射剂量为D时的细胞存活 当αD= βD2或D= α/ β,照射剂量 与细胞杀灭成比例的部分与照射剂量 平方成比例的部分相等,在这个剂量 点α/ β,线性和平方项对细胞杀灭 的贡献相等。 α/ β:早反应组织高 晚反应组织低
第三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
DNA的链断裂
单链断裂: 离体DNA受照射后约90%为单链断裂;活体DNA受照射后比 例更高。单链断裂后可以按照DNA的碱基配对原则修复 (如此时发生错误修复,可产生突变)。 双链断裂: 离体DNA受照射后约10%为双链断裂;活体DNA受照射后比 例更低。双链断裂后,由于模板的消失,一般不能修复。 注意断裂部位:如断裂部分彼此分开(间隔一段距离), 可以修复; 断裂在对侧互补碱基位置或仅隔几个碱基, 发生真正双链断裂,及染色体折成两段,导致细胞死亡/ 突变致癌。 双链断裂修复:同源和非同源重组
放射生物学
主要研究放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观察不同质的放射线照 射后的各种生物效应以及不同内、外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 响。
临床放射生物学
研究和探讨人类肿瘤及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学问 题。根据临床放射生物学理论阐述放射治疗原理,探讨影 响肿瘤和正常组织对放射线反应性的生物学因素,寻找减 少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办法和措施。 目标:从应用基础研究角度为临床放射治疗医师设计和改 进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和研究依据。
它的大小与电离性粒子的质量平方成正比,与速度成反比。它代表射线的质。
相对生物效应
(relative biology effectiveness):不同LET射线在相 同剂量条件下,可产生不 同的生物效应。以250KV X 线或钴机产生γ线的生物效应为基础,某种射线产生与 之相同的生物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比值。
放射生物学对细胞死亡的定义与病理学上的定义有较大不同, 它更注重细胞的机能,而不是纯粹的形态学的改变。 对于已分化的不再增殖的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各种 分泌细胞),只要丧失其特殊机能便可认为死亡。 对于增殖细胞(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或离体培养细胞) 放射生物学规定:鉴定细胞存活的唯一标准是细胞是不是 保留无限增殖的能力。 增殖性死亡:细胞受照射后,形态完整无损,具有生理功 能,有能力制造蛋白质或合成DNA,甚至于还能通过一次或 几次有丝分裂;但它已失去了无限分裂和产生子代的能力。 (放疗结束后肿瘤继续缩小;临床治愈:带瘤生存)
RBE=
产生某种生物效应所需的X线剂量 产生同种效应所需的有关射线剂量
LET与相对生物效应
一般LET值越大的射线,其相对生物效应越大。 同样LET的射线,单次照射与分次照射相对生物效应不同。 在分割照射时,高LET射线对细胞的损伤都是致死性的; 低LET射线造成的损伤部分是非致死性的。 随着LET继续增高,RBE反而下降,这与高LET射线存在 超杀效应(overkill effect)有关。
第四章: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概念
肿瘤的增殖动力学层次(cell kinetic compartments of tumor) 第一层次:增殖细胞 第二层次:静止细胞 第三层次:终末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 第四层次:死亡细胞 肿瘤倍增时间(tumor volume doubling time,Td) 由细胞周期时间,生长比,细胞丢失率决定 潜在倍增时间(potential doubling time,Tpot)为理 论参数,假设在没有细胞丢失情况下肿瘤细胞群体增加1倍 所需要的时间。
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的概念 辐射所致细胞死亡主要形式: 间期死亡(interphase death ) :细胞受大 剂量照射时发生的分裂间期死亡(在进行下一 次分裂前死亡) 有丝分裂死亡(mitotic death):由于染色 体损伤,细胞在试图进行有丝分裂时死亡。死 亡可发生在照射后的第一次或以后的几次分 裂,因此是一种增殖性死亡。
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是指被照射的组织器官不发生严重损伤的最大照射剂量。 它的大小与受照射的容积(面积或长度)有关;不同类型 的器官,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
TD5/5(临床规定的最低耐受剂量) 是指1~6MV光子射线,每次2Gy,每周5次的标准方式治 疗后,5年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的总剂量。是临床上 允许的范围。
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of radiation)
射线在细胞内和另一个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 它们可以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造成损伤,称 之为间接作用。即射线先作用于关键靶的周围结构,其分 解产物再作用于关键靶。
X射线的间接作用,从入射光子的吸收到最终生物效应的产生 入射X射线光子
正常组织
早反应:皮肤粘膜破损、 肠粘膜裸露、造血系统损伤 晚反应:皮肤毛细血管扩 张、软组织或脏器得到纤维化、中枢 神经受照射部位损伤和血管损伤
辐射致癌
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of radiation)
是任何射线(X线、带电或不带电粒子)在被生物物质吸收 时,直接和细胞关键的靶起作用,靶的原子被电离或激 发,从而启动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生物改变。高LET射线主 要是直接作用。
αD βD2
α/ β 照射剂量Gy
细胞周期时相及放射敏感性
1)细胞增殖周期
从细胞周期的某一点到子细胞周期同一点的时间,称为细 胞周期时间。 ① G1期:DNA合成前期,有RNA迅速合成并指导大量蛋白 质合成和其它分子合成,准备合成DNA。 ② S期 :DNA合成期,此期间DNA量增加一倍。 ③ G2期:DNA合成后期,为分裂做准备。 ④ M期:有丝分裂期,两个子细胞形成。 ⑤ G0期:一些细胞处于真正休止状态,不参加周期活动, 当需要时,进入细胞周期,成为G1期细胞。
2)细胞周期内的放射敏感性
不同时相放射敏感性不同。处于M期的细胞受照射很敏感,可 引起细胞即刻死亡或染色体畸变.G1期早期对辐射不敏感,后 期则较敏感,周期较长的细胞在G1期受照射可能发生G1抑 制,延迟进入S期.S前期也较敏感,受照可使DNA合成速度变 慢,细胞延迟进入G2期.G2期是对辐射极敏感的阶段,处于此 期即使较低剂量也会由于所需特异蛋白质和RNA合成障碍 引起长时间分裂延迟,也称“G2阻断”。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在 分裂前没有充分时间修复放射损伤,细胞存活曲线上G2M 期细胞没有肩区,而S期肩区最大。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第一章
概
述
放射肿瘤学由四部分组成:放射治疗物理 学、临床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学、放射 肿瘤学临床。
放射治疗物理学:用什么?如何应用? 临床放射生物学:为什么?如何应用? 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 人,射野设置 定位技术 摆位技术; 放射肿瘤学临床:物理学、生物学结合肿瘤学
目前尚不能完全准确、可靠地预测个体肿瘤 的治疗反应性,预测放射敏感性是放射治 疗的“holy grail”.
第二章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
辐射生物效应的时间标尺 the time-scale of effect in radiation biology
不同水平生物效应的发生时间、顺序和过程。 物理阶段: 带电粒子和组织细胞的原子 之间相互作用 化学阶段: 受损伤的原子和分子与其他细胞成分发生 快速化学反应的时期。特点:清除反应之 间的竞争(灭活自由基的巯基化合物,固定 反应等)。 生物阶段: 包括所有的激发过程,如损伤修复/细胞死 亡等
加速治疗; 超分割治疗; 大分割治疗; 乏氧细胞增敏剂; IMRT; 高LET放射治疗等
个体化放射治疗方案的研究和设计
tailored therapy “个体肿瘤放射敏感性预测” 其意义在于制定个体化放疗方案提供基础。 放射敏感的肿瘤可降低分次剂量同时化疗; 放射抗拒的肿瘤可加大分次剂量和应用放射增敏剂使患者 受益。
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早反应组织 造血细胞、小肠上皮、表皮等 照射中即可出现 远期反应小 晚反应组织 肾脏、神经细胞 照射中可无反应,可在照射后数年才出现 直肠、膀胱、脊髓尤应注意
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
注意剂量限制性器官的剂量 晶体、视神经、视交叉、脊髓、肺、etc 如不考虑正常组织耐受量,放疗可杀灭一切肿瘤。 与容积有关的器官: 肺尖 全肺照射 与长度有关的器官: 全脊髓 局部照射
细胞存活曲线
是用来定量描述照射剂量与存活细胞数量相关性的一 种方法。以剂量为横坐标,存活率为纵坐标。细胞存 活曲线在研究放射效应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相互比较中 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类型射线照射后效应差异,放射 增敏剂与保护剂的效果,乏氧对放射效应的影响等研 究中,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1) 指数存活曲线:致密电离辐 射(如中子/α粒子) 单靶单击数学模型拟合,在半 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 D0:直线斜率的倒数 SF = 1/α(α是与射线的质和 放射敏感性有关的常数) 细胞存活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