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析2017年《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浅析2017年《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病因及发病机制
已知学说互为补充地解释了HCM的致病机制,但均难以完全阐明
基因突变
2020/8/9
肌纤维收缩 功能障碍
钙循环或敏感性受扰 代谢失常
代偿性心肌肥厚 舒张功能障碍
心肌肥厚 肌纤维排列紊乱
舒张功能改变
Part 4
肥厚型心肌病病理表现
2020/8/9
病理表现
1
心脏质量增加
可达正常心脏的2倍, 心壁不规则增厚、心腔狭小 90%为非对称性肥厚, 左心室 向心性肥厚、左心 室后壁肥厚、心尖部肥厚等
2020/8/9
临床诊断
症状
➢ 劳动性呼吸困难 ➢ 胸痛 ➢ 心悸 ➢ 晕厥或先兆晕厥 ➢ SCD
体征
➢ HCM体格检查与患 者疾病状态有关
➢ 典型体征与左心室 流出道梗阻有关, 无或梗阻轻的患者 可无明显阳性体征
➢ 心脏听诊常见的两 种杂音与左心室流 出道梗阻和二尖瓣 反流相关
辅助检查
基因诊断
➢ 心电图 ➢ 超声心动图 ➢ 动态心电图监测 ➢ 运动负荷检查 ➢ 心脏磁共振成像 ➢ X线胸片 ➢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
2020/8/9
2
心肌纤维排列紊乱
组织病理可风心肌纤维捏 死紊乱及形态异常,也称 心肌细胞紊乱或无序排列
3
心肌亚微结构改 变
肌小节结构异常、肌原纤 维排列紊乱和多种细胞器数 量增多
Part 5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型
2020/8/9
临床分型
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 可将HCM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三种类型。其比例约各占1/3.
HCM致病基因的外是率(即携带致病最终发生HCM的比率)为40%-100%, 发病年龄异质性较大,基因诊断结果解释应专业、多方面、科学、严谨。
先证者的遗传咨询
➢家族中第一个被确认的HCM患者称为“先证者”
➢无论是否进一步临床诊疗或基因筛查,推荐所有HCM患者进行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需要专业的、多角度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 ➢通过咨询收集家族信息,完善家系图谱 ➢提供病因学检测证据
2020/8/9
推荐检测方法
➢推荐所有临床诊断为HCM的 患者进行基因筛查
➢推荐定制的多基因深度靶向 测序,全外显子或全基因组 筛查避免漏诊
➢推荐高通量测序有假阳性风 险需对筛出的候选致病位点 进行一代测序验证
2020/8/9
先证者基因筛查
推荐检测基因及位点
➢基因筛查优先考虑编码肌小节致病基因 ➢特殊临床表现及综合征线索患者,应同
➢未携带致病突变的亲属一般无需临床随访 ➢遗传受累百临床尚未受累的家系成员,则需要行临床评估,
并长期随访。 ➢由于约7%的患者存在复合或多基因突变,因此如相关亲属
的HCM临床表现与先证者有明显差异,则建议行多基因深 度靶向测序。
2020/8/9
未检测明确致病突变的家庭
➢如先证者尚未进行基因检测,或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检测到 尚未报道过的临床意义 不确定的突变,其一级亲属应进行 详细的临床检查。
02 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
临床表现
03
左心室壁增厚,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15mm,或明确家族史者≧13mm
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扩大,需排除负荷增加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
2020/8/9
Part 2
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
2020/8/9
流行病学
01 美国成年人(23-35岁、51-77岁)HCM患病率为200/100万 02 中国HCM患病率为80/10万,估算中国HCM患者已超100万 03 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04 心脏性猝死常见于10-35岁年轻患者,心衰死亡多发生于中年患者 05 与HCM相关的房颤引起的卒中以老年患者居多 06 SCD危险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但不会消失 07 HCM患者年死亡率2%—4%,SCD是常见死因之一
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 ➢ 心内导管检查
➢ 基因突变是绝大 部分HCM患者 最根本原因
➢ 建立HCM及可 疑患者家系患者 的基因诊断程序
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 基因突变是绝大 部分HCM患者 最根本原因
➢ 建立HCM及可 疑患者家系患者 的基因诊断程序
2020/8/9
肥厚型心肌病基因诊断
2020/8/9
➢对诊断明确的已故HCM患 者的组织或脱氧核糖核酸 (DNA)样本进行致病基 因检测,对其家属的基因检 测价值更为重大。
先证者亲属的基因筛查
应确定HCM患者直系亲属是否临床受累或者遗传受累
检测明确致病突变的家庭
➢如先证者筛查出明确致病突变,其直系亲属无论是否具有临 床表现,均直推荐一代测序检测此致病突变,同时对所有直 系亲属(尤其是携带该突变的亲属)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
➢由于存在外显延迟或年龄依赖的遗传外显性,亲属需定期临 床复查。
2020/8/9
Part 3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2020/8/9
病因及发病机制
众多研究已证实绝大部分HCM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约40%-60%为 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基因突变
约7% 存在多基因 或复合突变
约5%-10% 是由其它遗传性 或非遗传性疾病引起
约25%-30% 不明原因心肌肥厚
2020/8/9
中华医学会 心血管病学分会
浅析2017年《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0/8/9
水舞青风
2018.2
01
定义
05
分型02
流行病学
06
诊断
03
病因与发 病机制
07
治疗
04
病理表现
08
其它
Part 1
肥厚型心肌病定义
2020/8/9
定义
01 1958年Teare首先定义“肥厚型心肌病”
时考虑筛查相关综合征致病基因 ➢对合并特殊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的患
者,还应考虑可能独立于HCM单独导 致并发症的遗传学病因(如心脏离子通 道病)。 ➢HCM致病有检测资质的实验室或机构, 由具有资质专业人员进行。
特殊患者评估
➢对于运动性或高血压性心肌 肥厚的患者,应结充分评估 临床表现,细致分析家族情 况后再进行基因检测
梗阻性
非梗阻性
隐匿 梗阻性
安静时 LVOTG≧30mmHg (1mmHG=0.133kPa)
安静或负荷运动时 LVOTG均<30mmHg (1mmHG=0.133kPa)
安静时 LVOTG正常 负荷运动时 LVOTG≧30mmHg (1mmHG=0.133kPa)
2020/8/9
Part 6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