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9.桃花源记(包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9.桃花源记(包含答案)

9.桃花源记基础练习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岸(jiá) 阡陌(mò) 豁然开朗(huò)B.舍船(shě) 平旷(kuàng) 黄发垂髫(táo)C.间隔(jiān) 语云(yǔ) 怡然自乐(yí)D.叹惋(wǎn) 俨然(yǎn) 男女衣着(zhuó)2.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顺着)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具答之(详细) 阡陌交通(交通要道)C.诣太守(拜访) 欣然规往(打算,计划)D.寻病终(随即,不久) 及郡下(到)3.下列加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B.便扶向路C.处处志之D.渔人甚异之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5.填空。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期)诗人。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

提升练习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

”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

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①肆:尽力。

②艺:种植。

③靡:无。

④暧:遮蔽。

⑤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拟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序(节选)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注]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注]龂龂:争辩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诣:拜访C.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故:缘故D.无以利世利:利益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l)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并不存在,作者描写这想象中的世界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愚溪诗序》通篇写了一个“愚”字,从“以愚触罪”,到“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链接(甘肃武威中考,16-19)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

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性学习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他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

他被称为“田园诗人”,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为此,某班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学习作品]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首)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并写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认识陶渊明]根据材料,补写对联。

材料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材料二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且看陶渊明一生的大致经历:始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后任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

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

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

上联:心存猛志济苍生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基础练习1.DA.夹jiā。

B.髫tiáo。

C.间jiàn,语yù。

2.B“交通”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交错相通。

3.B A.“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C.“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D.“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4.B“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这一理解有误。

“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

5.答案(1)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提升练习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2.答案 (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3.答案(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表达的意思一致。

(2)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模拟练习1.B在翻译的基础上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