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信息来源:天津统计局文章作者: 佚名上传时间:2006-12-28 11:38:54 【字体:小大】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在高增长平台上稳步加快。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连续第二年位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0154 元增加到22068 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2666 美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85 亿元,增长 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78.75 亿元,增长14.3%,比上年加快1.5 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其中工业增加值885.52 亿元,增长14.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0 亿元,增长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75.81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地方财政收入171.78 亿元,增长19.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38.73 亿元、51.65 亿元、26.19 亿元,分别增长11.1%、20.1%、9.6% 。
全年财政支出300.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
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3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47.8%,股份制工业企业占22.4%。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截止200 2 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68 万户,个体经济18.66 万户;私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51.07 万人和25.88 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405.17 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8% 提高到20%;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2%。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
80% 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
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进展,市重点支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达21 家。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年末全市共有196.2 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91.36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保持100%。
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计250.2 万人。
全年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达196.3 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7 万人,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89.29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1.22 万人,占16.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2.84 万人,占4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5.23 万人,占39.9%。
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45.71 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70.03 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10.05 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9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很重;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完全适应;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
二、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181.07 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其中种植业产值86.06 亿元,下降8.9%;畜牧业产值69.21 亿元,增长14.9%;渔业产值24.28 亿元,增长36.2%。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性突破。
养殖业和优质高效种植业成为农业经济主体。
养殖业逐步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园区化,2002 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比上年提高了3.7 个百分点,蔬菜、奶业、畜禽、种苗、花卉、果品、水产七大主导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
种植业向优质、高效、特色方向发展,区域布局和规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播种面积调减23.4 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11 万亩,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为51.6%。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发展,资产1000 万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8 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 438 个,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1.3%。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单位2002年比上年增长(%)粮食总产量万吨137.82 -3.8油料万吨 3.40 -12.9棉花万吨 6.24 -2.0蔬菜万吨584.31 3.5水果万吨29.87 2.0肉类总产量万吨44.88 23.1其中:猪肉万吨26.09 19.0牛羊肉万吨7.39 23.8禽肉万吨10.88 34.7禽蛋万吨24.47 -5.9奶类万吨33.59 39.7水产品万吨28.56 7.9年末生猪存栏万头217.47 18.9当年出栏肉猪万头362.36 18.3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12.72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农用运输车12.91 万台,联合收割机2600 台。
农田机耕率90.7%,农田机播率45.2%。
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的比重为20.4%。
有效灌溉面积35.44 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717.72 亿元,比上年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23.12 亿元,增长22.8%。
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339.05 亿元,增长8.6%;集体企业完成产值394.66 亿元,增长10.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587.23 亿元,增长27.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743.74 亿元,增长23.7%。
大中型工业企业作用突出。
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00.66 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6.2%,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1.52 亿元,增长8.5%。
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工业行业发展迅速。
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097.4 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
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显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三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80.80 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9 个百分点。
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出口成效明显。
全年新产品产值841.9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比上年提高2.4 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26.41 亿元,增长31.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5.1%。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单位2002年比上年增长(%)天然原油万吨1215.94 25.3天然气亿立方米8.88 -0.5原盐万吨240.40 1.1发电量亿千瓦小时268.83 23.5生铁万吨247.71 8.2钢万吨482.58 10.2成品钢材万吨806.13 31.9无缝钢管万吨85.94 25.0水泥万吨377.75 13.1乙烯万吨21.28 17.2油漆万吨11.95 31.3单色印刷品万令497.93 3.1纯碱万吨79.46 5.5烧碱万吨63.65 14.8农用化肥(折纯)万吨16.03 -20.3塑料制品万吨23.23 -25.1化学纤维万吨22.41 -2.7数字程控交换机万线59.06 -61.7移动电话机万部2850.66 90.1轿车万辆9.21 80.5摩托车万辆79.49 49.6内燃机万千瓦563.42 51.0纱万吨9.18 6.3布亿米2.71 9.9食用植物油万吨19.99 -12.1方便主食品万吨10.85 17.6葡萄酒万吨2.75 2.8服装亿件2.02 -4.3照相机万台148.45 -2.7吸尘器万台155.60 18.8房间空气调节器万台121.62 35.9微波炉万台449.42 40.4彩色显象管万只221.89 61.9录相机万部334.12 8.3家具万件382.08 36.7电子琴万架109.74 23.5电子元件亿只737.96 62.7显示器万部539.67 25.6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稳步上升。
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292.65 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08%,其中重工业99.11%,轻工业9 9.03%;国有企业101.77%,集体企业96.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9.72% ,股份制企业98.21%。
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稳步增长。
全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46.16 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税总额315.51 亿元,增长2.3%,其中实现利润177.35 亿元,增长2.2%,实现税金总额138.17 亿元,增长2.4%;盈利企业盈利额235.36 亿元,下降0.6%,亏损企业亏损额58.01 亿元,比上年减亏8.3 %。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535.18 亿元,增长22.0%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216.48 亿元,增长12.5%,实现利润50.93 亿元,增长73.8%。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3.23 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340.26 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15113 个施工项目,实行招投标的工程有6195 个,招投标面为41%。
工程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按竣工面积计算,全市工程优良品率达33.8%。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突破800 亿元,完成811.6 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国有经济投资703.71 亿元,增长14.9%,城乡集体个体投资107.9 亿元,增长16.5%。
在国有经济投资中,中央单位投资完成133.84 亿元,下降2.8%,地方单位投资569.83 亿元,增长20.0%;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1 .85 亿元,增长17.0%,更新改造投资166.02 亿元,增长17.1%。
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投资迅速升温,第一产业投资 1.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第二产业投资249.71 亿元,下降 1.9%;第三产业投资452.99 亿元,增长26.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53 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86.91 亿元,丰田汽车、天大天财光纤一期、力神锂离子电池、盘山电厂二期、城乡电网改造、天津港10万吨级航道二期和15 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洞庭路跨海河大桥等项目竣工或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