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欢树

合欢树

《合欢树》瓦房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宋美娥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划分大概段落,概括主要内容。

二、教学课题《合欢树》是一篇情真意深的怀人散文,是一曲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同时也是一篇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哲理之作。

本课的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目的,让学生畅所欲言。

同时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内涵,学会去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从而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整个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一次心灵之旅。

三、教材分析《合欢树》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后半部分叙写合欢树的由来及其引发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抒发了对亡母的愧疚与作者的内心痛苦。

因此,史铁生是在怀念母亲,怀念以前的生活,母亲的去逝又使他更为理性地去面对生活,思考生活,感悟人生和生命。

四、教学方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以及史铁生的内心痛苦和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师生立足文本,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以小见大、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从而体会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只有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可能发现细节、进一步品味细节,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篇章结构进行研读和品味。

②把握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提出问题,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深入理解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②理解史铁生对母亲的遗憾和愧疚情感,并体会其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二)、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天冷就回来》)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他,就是史铁生。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近这对母子,走近这位轮椅上的作家。

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

作者介绍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史铁生语录(我们同学来揣摩应该如何朗读,找同学读一下)·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感知课文(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课文写了我与母亲的哪些事?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之后回答:(同学们找的比较完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件事)◆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2)那么同学们考虑,作者要通过这些事表达什么主题呢?◆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板书)母亲对儿子有着浓浓的爱意,儿子对母亲也有着深深地怀念。

在这样的母子深情中哪件事最让你感动?这中间一定有哪些语句触到了你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让我们一起在这几件事情中3、品味语句,品味感情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师生互相交流1句:“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2句:“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3句:“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

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4句:“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5句: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更是这种不可言传的母子深情。

既然这篇文章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是母子之间的这份深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合欢树”为题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4、深入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考虑:1、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2、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

—(原因)→“悲伤也成了享受”。

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化,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3、文中一共三处:第七、九、十二自然段处,提到小孩子看树影。

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

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

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呢?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文末”提到→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还会是什么?(启发学生自己说)→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通过描写一棵普通的合欢树来表现博大而无私的母爱以及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这正是散文中常见的“以小见大”的手法。

)母亲默默的为儿子做着一切,默默地将这样一份爱永留作者的心间。

可是年轻的作者竟是如此不理解母亲,可等到他能够理解的时候,母亲早就不在了,因为上帝怕她“心里太苦”,怕她“受不住”,上帝带走了母亲。

正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啊!!5、拓展延伸母亲对这样一个对生失去希望的儿子总是默默无言而又深深爱护,其实这样的感情在史铁生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展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的另外两篇文章。

(先让学生看体会感情,然后找同学朗读)《秋天的怀念》(播放歌曲《天亮了》)《我与地坛》(歌曲《天冷就回来》)“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名言警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诗句:《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博大的,母爱是悠远的,母爱又如涓涓细流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身边,她期待我们长大,她期待我们成熟,她期待我们就这样平平安安一生一世!而我们又为她做了些什么呢?其实岂止是母亲,父亲不也一直在你的背后给了你无穷无尽的爱与支持吗?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篇外国作家的文章(播放歌曲《懂你》)屏幕显示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

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

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

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6、作业同学们,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父母,你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我们无需豪言壮语无需惊天动地,只是不要再等待,不要让你对父母的理解与爱成为你的遗憾,而要告诉你的父亲母亲,他们对你的爱他们对你的期待,其实你一直都懂。

或许你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或许你并不好意思亲口去说,没有关系,今天我给大家留一个能够实现你心愿的作业。

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

五、教学反思史铁生的《合欢树》是一篇语言平实而内蕴丰富的散文,因为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文中有些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