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羽的性格
谈项羽的性格
历史被如沙的岁月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凝视那些岁月的时候,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抚摸和聆听那些尘封的记忆的时候,总有一大串名字在历史大漠的朔风中盘旋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一个被人所景仰,被人所惊叹,被人所憎恨,被人所叹惋的一个名字——项羽。
他有如一颗彗星,一闪而过,死时只有三十一岁,但他的事迹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芒。
从响应陈胜、吴广,和叔父在吴县揭竿起义到率领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战成为群雄霸主,项羽一步步崛起;从西楚霸王,风光无限到自刎乌江,身首异处,项羽一步步失势,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吸引着我们后人不断地去了解,揣摩,我要谈的是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也正是他这种矛盾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
”所以家庭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并因具有优越感而形成了一种高居人上的性格,遇事特别好强,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这种性格的人,其目的一旦实现,便会骄傲。
同时,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先辈们的许多性格如英勇、果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项羽,使他性格中又具有不拘小节、
特征。
后来,项氏家族因国破家亡而亲人离侠义直爽、以大局为重等方面的英雄
散,九岁的项羽那时便随其叔父项梁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
这一切使项羽内心充满了对秦王朝的仇恨,萌发了复仇意识;同时颠沛流离的生活,对项羽又是个磨练,因而他具有英勇、坚强的英雄品质。
另外,项羽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于是项羽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又有仁慈的一面,对弱者具有同情心。
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项羽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项梁传给他的,史书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我们可知,少年的项羽是倔强和任性的,项梁对此虽为恼火,但仍顺其自然而不加以引导并满足他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助长了项羽任性性格的发展。
所以,项羽的性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早年的项羽身上性格的矛盾性并没有十分显现出来,他还是个率直爽朗,坦荡淳朴的年轻人,表现在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
当车子行到眼前的时候,项羽便毫无顾忌的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他的豪爽率直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年轻的项羽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吴中的青年们都很敬佩他。
24岁,项羽随着叔父举兵反秦,率领八前子弟兵渡江,在江边面对吴中的父老,他如负重担,他对这里有着浓厚的乡土情节,也正是由于他内心对这份土地的热爱,有了他后来的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随叔父四处征战两年多,项羽面对了太多太多的权谋,机变,背叛,离间,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掠夺,血腥。
他性格中暴躁,残忍的一面慢慢被激化出来。
直到项梁去世那年,项羽26岁。
可以说项梁的去世对项羽是最致命的一击,他失去了从小相依为命的亲人,也失去了在反秦道路上的掌灯人,从此,他要独自担负起反秦大业,从此他也正式拉开他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生涯。
在项梁惨死乱
军这一事件中,项羽看到了许多诸侯自扫门前雪,自私自利,根本不顾反秦大业,他开始摒弃项梁教给他的以仁义对待群雄的态度,转而认为武力是最好的办法,只有以武力才能使他们颤抖使他们服从。
26岁以后,项羽的矛盾性格集中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他一方面仁善爱人,另一方面又残暴不仁
项羽对待士卒是极好的,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百姓疾苦。
同时他对待自己的亲人总是采取宽容的态度,叔父项伯泄露军机,但他不予追究,表现出他内心对于亲情的重视。
而对于他昔日的兄弟刘邦,他也不忍心杀害。
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腹之患的鸿门宴,因为叔父的一句“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曾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
在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力抵抗,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之情。
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并且,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每次处于劣势时,便以言相求,项羽每次都很仁慈地允和,失去了绝佳的消灭对手的机会。
但同时,他的残暴也令人胆战心惊,项羽在战争中“所坑杀之人,以千万数”特别是在新安城南诈坑秦降卒20余万人;项羽率兵西进,屠戮了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项羽推翻了秦朝后,思念家乡想回去,有人劝项王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其它残死在项羽手下的还有纪信被烧死,周苛被煮死……很多时候,项羽攻下城市后,烧平房屋,活埋降兵,杀死百姓其二,项羽身上果敢勇猛与刚愎自用并存。
在项羽和宋义北上救赵时,身为上将的宋义不能清醒地认识形势,将大军滞留在安阳,并且不顾士兵死活,独自逍遥快活,面对这一危急情境,项羽果敢的斩下宋义头颅,急引兵渡河救赵,再后来的巨鹿之战中,项羽更是以万夫不敌之勇,亲帅士兵,破釜沉舟让士兵仅带三天干粮,去解巨鹿之围,经过九次的激烈战斗,
项羽杀秦将苏角,俘虏秦将王离,大败秦军。
最终解了巨鹿之围,其果敢勇猛令人咋舌。
纵观项羽的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项羽所擅长的是战争。
对战争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赌注中。
扑杀主将,消灭敌人,夺取城市。
注重的是战争的结果———胜利。
项羽刚愎自用,自认为能够主导一切所以作战过程中,项羽喜欢用堂堂之师对敌作战。
而不屑于用“智”。
至于,如何巩固战斗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
如何保障后勤等这些工作很少去做。
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失败。
其三项羽既冲动轻信又好疑多忌
项羽生性爱冲动,“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听曹无伤言“沛公欲王关中”又“大怒”;分封天下后,“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冲动往往使人不能冷静地分析形势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是致命的缺点。
项羽的冲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能忽视的,他认为在反抗暴秦的斗争中自己居功至伟,“自矜功伐”,理应为天下的
头领。
这种“自信”使他很容易轻信他人的离间与谄言。
所以刘邦的几句假惺惺的赞美与自责,项羽感到格外入耳,听之信之。
同时,项羽从来没有怀疑过项伯,项伯并非忠心于项羽。
项伯私下里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私自跑到敌营还为刘邦说好话求情;鸿门宴上,项伯“以身翼蔽沛公”。
项羽对项伯竟毫无疑心,听之任之。
然而,项羽又偏偏对人有一种先天的“狐疑”。
表现在用人上,他压制贤能将才,“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
对有才能而又有利于自己的人,项羽总是多疑好忌,不愿重用。
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可是,项羽多疑好忌的结果是,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而先后背楚归汉,反而成为
协助刘邦置他于死地的对头;最后,剩下一个忠心耿耿而又“好奇计”的“亚父”范增,项羽也轻易就不信任了,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项羽便“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请辞,项羽毫不犹豫地“许之”。
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任,结果范增“疽发背而死”,可悲可叹。
项羽冲动轻信而又多疑好忌,未战而胜负已定。
尽管他的性格中有那么多的矛盾,但他对虞姬的爱却是那样完整,那样唯一,那样坚不可摧,以至,这位奇女子在你吟唱《垓下歌》之后,毅然选择以你共生死,一柄尖刃,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在乌江你毅然拒绝乌江亭长的美意,只因你心中那崇高的的品质,那份良心的谴责。
但是崇拜他就是崇拜他,尽管他有那么多的缺点,但是他还显得那样可爱,可敬,可叹。
霸王,楚霸王,西楚霸王,世间尽此一人,无论他曾怎样,但他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