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问题学生处理办法

问题学生处理办法

从四个角度看问题学生分析处理摘要:问题学生,每个学校都存在的一类学生,是每个老师头疼的烫手山芋。

但它客观存在,不容小觑,从小处来看,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从大处来看,它关系到社会的未来,有些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因此问题学生的分析成因、巧妙矫正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角度分析问题学生问题。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校教师家庭据查阅,在“知网”中,主题为“学生”的论文有4214427 篇,说明现代人对学生研究深切,对学生这个群体关注度很高。

但笔者关注到,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有关学生所写作品或话题的学术探究,较少论文关注到学生这个群体。

据笔者统计,在“知网”中搜索“问题学生”关键词的论文数有37209篇,但几乎都是侧重各类“学生问题”这一话题的探讨。

而真正关注到“问题学生”这一人群的相关论文只有23篇,可以看出这一话题讨论热度不高,学者对这一人群研究较少。

因此,深究“问题学生”这一话题,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问题学生概述“问题学生”这个称呼我们并不陌生,在整个读书生涯时期,这个称呼不时在我们身边称呼与被称呼。

对待问题学生,我们可以从自身、同学、家长以及学校四个视角定义这个名词。

首先,在问题学生自己的眼中,他们和其他多数学生的本质是一样。

他们认为,“我只是学不懂,学习不好,但是我对待朋友义气”、“我也想像学习好的学生一样,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许和肯定,只是基础太差了,己经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了。

”其次,在同学的眼中,虽然他们学习差,不听老师的话,拉帮结派等等。

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的为人义气,爱护班级容不得别人对班级的不尊重,和他们做朋友也没有比学习优异学生不好到哪儿去,相反会更加轻松。

”在家长看来,问题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务正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顶撞父母等等。

在学校看来,问题学生是指学习差、爱旷课、早恋、惹是生非、扰乱课堂秩序等的学生。

总之,尤其在班主任眼里,“问题学生”一般就是班级麻烦制造者,不能从成绩上给班级带来荣誉,只会给班级抹黑。

因此,大家基本认为学习差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

因此,本文探讨的问题学生也包括部分成绩优异,但身心存在缺陷的学生。

“问题学生”具有许多表现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主要表现为“问题学生”的自身性格存在缺陷,其在日场生活,个人行为表现偏激,心理呈现亚健康态势且脆弱易怒,承受能力差。

“问题学生”现象的不断常态化导致诸如“马加爵事件”“山西硫酸伤人案”等越来越多的高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样也对高校学习氛围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厂恶劣的影响。

二、问题学生成因分析(一)、社会因素社会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在社会大环境下,学生身心发育不全面,容易受到影响。

纵观时间轴,“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受社会的影响。

1、网络为“问题学生”提供媒介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网络传播成为众多传播方式中的主力军。

不良信息经过飞速传播在无形之中对高校学生造成厂负面影响。

由于高校学生心志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长时间受不良信息影响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

这此“问题学生”沉迷网络,不仅对身体造成厂巨大的伤害,也对世界观的建立造成厂干扰。

另外,网络中对新时期三观的过度渲染也会对高校学生三观的确立起到影响,如今的网络充斥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拜金,贪污,逢高踩低等多种错误理念经过某此无良媒体的过度熏染反而成为厂“警世名言”。

网络的发展不光带来厂信息的快速共享,但如果没有运用恰当的使用方式,反而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滋生不良习气,成为“问题学生”出现的导火索。

2、价值观的新旧碰撞成为“问题学生”滋长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转型,革旧出新,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国民奋斗首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外文化的交流都影响厂原有社会大环境。

多元文化交织,是非的标准就变得因时而动,因地不同,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这种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反而成为不良问题滋长的土壤。

由于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导玫社会局部的价值观产生偏差,久而久之,真正的对与错已经无法准确衡量。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

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

而“问题学生”的产生,也关乎到家庭教育的不及时、不作为。

曾经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社会上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

“独生子女”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厂来自家庭和父母周到细玫的照顾和格外充沛的关爱,最终导玫三观在成长过程中稍显自我,落实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群聚生存能力差,主张个人思维,包容性稍有逊色,多种因素综合表现起来,就让“独生子女”在学校这个团体中发展的稍显艰难。

据调查,许多“独生子女”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弱,心思敏感已经成为当代人给这个特殊群体贴上的标签,或许有失公允,但是确实可以说明问题。

生活达不到“舒适区”的标准,思想空洞缺乏深入的思考,目标缺失没有奋斗的目标,久而久之,这此“独生子女”的注意力就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逐步发展为“问题学生”。

(三)、个人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外在的,而自身则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内在原因。

学生处于性格发展时期,自我约束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客观事物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到了学校也常常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狂妄自大,让许多同学对其敬而远之,并有意识的加以排斥。

父母上班,孩童就独自在家,少出外交流。

因此这类孩子缺少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不足,容易产生孤僻心理,容易发展成“问题学生”三、问题学生处理办法要将一个“问题学生”拉回正轨,需从学生的角色入手。

比如,在家他是家庭的一员,有做选择的权利,需要的到父母家长的鼓励和尊重。

在学校,他还是班级的一员,有责任为班级的荣誉尽心尽力,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

在社会中,他也有义务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有责任有义务的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同样该受到社会的爱护。

(一)、家庭的尊重呵护父母需要经常与其谈心交流,获取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时鼓劲,及时奖励。

尽管孩子学习成绩不仅人意,有问题行为,也不能对其持有一种放任自由的态度。

家长们应该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打开心结。

此外,家长需要与学校紧密合作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学校的教育老师要把关爱学生作为工作最基本的原则,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道德教育更是重要,要用能够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包括“问题学生”在内。

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时不时点名批评班上的几个“问题学生”,以他们作为反面例子,就等于是对这些学生贴上落后的标签,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发展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问题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对老师心理上存在不信任和排斥,我们换位思考,揣摩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缺点,最大限度给他们尊重。

(三)社会的关爱与积极影响复杂多变的社会带给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社会各个机构部门有责任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干净的成长环境。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共同监督能够引起学生“问题行为”的负面社会能量,希望大家能够为学生们清理出一个唱响文明之风的空间,摒弃一些腐蚀思想的信息。

就中学阶段的部分学生来说,最大的精神恶魔即网瘾。

因此,特别是社会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一定要有力度和深度。

四、结语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小可忽视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不及时预防和给予帮助,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甚至破坏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但是如果处理方法得当,可以提高他们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1]于铁夫,龙冬.论“问题学生”的成因及纠治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230+232.[2]刘燕.问题大学生家庭教育个案分析[J].好家长,2017(59):99.[3]陈艳.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论“问题学生”的转化[J].昭通学院学报,2017,39(S2):163-165.[4]罗金泉.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35+149.[5]黄琳琳.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书育人,2017(28):79.[6]冯莉莉.高职“心理问题学生”成因及改善策略[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5(03):102-106.[7]唐娟娟.“问题学生”是如何长成的[J].新课程(中),2017(09):238.[8]陈蜀君.问题学生的教育[J].人生十六七,2017(26):6.[9]尹天存.给“问题学生”一米阳光——班主任教学心得[J].学周刊,2017(26):173-174.[10]陈桂兴.改变问题学生,从改变其“家教”“家风”开始——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99.[11]李国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J].教育,2017(35):55.[12]梁丽华.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J].好家长,2017(37):160.[13]任倩.问题大学生案例分析与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37):240.[14]吴晓鹏.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其策略探讨[J].好家长,2017(37):1.[15]王菊.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193-1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