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论文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姓名:***学号:********日期:2011-5-3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
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
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
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
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
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
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
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
同时, 尽可能地接受现代生物医学最新成果而用其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也同时持续至今。
加之由于大批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而导致了对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既广又细。
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药理研究本身既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 但同时又因一种 "利益 "的趋使, 导致了一些非药理研究人员忽略了药物与药理研究本身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特点,满足于依样画葫芦,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脱离客观实在,造成了不少论文的浮燥, 一些连基本医药知识都不甚了解的人员跨跨奇谈,与此同时, 然而有的时候却出现了药理学研究人员的边缘化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药理是药学的核心,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高层次课题,其中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 973中药课题事实上基本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 863、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
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和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或者说, 中药药理研究早已成为中医药学领域中最为活跃、最为生动且最有创新和潜力的力量。
如果说, 中医药学需要协调发展,那么这股力量的正确引导与合理配置,以及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和对结果的阐释都将对中医药学的现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几千年来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NSFC资助的中药研究项目中,有超过1/2的研究内容为药理学研究,并主要集中于肿瘤、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症等领域。
涉及心血管系统药物的项目占18.9%、神经系统14.1%、抗肿瘤药物12.4%、与免疫有关的药物11.9%,其他的为抗病毒药物、抗衰老药物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分子生物学的渗透与现代多学科生物技术的运用带动了中药基础性研究的发展,较多的生物新技术如膜片钳、基因钳、基因芯片、荧光探针、DNA梯状电泳、DNA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核酸原位杂交、mRNA基因差示分析等技术被应用于中药基础药理研究中,赋予了传统中药研究以新的内容。
3 中药药理学研究存在问题中药研究既要突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色,又要遵循现代医学的要求,特别是中药方剂的研究思路完全照搬西方医学研究方法的要求会有一定困难。
因此,关注中药药理学研究,创建中药复方评价新体系,对促进中药研究发展有重要意义。
3.1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何为中药药理学目前尚未有定论。
现在教课书上的定义为: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而现代药理学的定义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两者的区别是,中药药理学强调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药物的作用呈现量-效规律;另一个是应用边缘学科新技术进行研究。
所以,中药药理研究的特色就是如何体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药理研究,如何突出中医药理论特色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只是套用现代药理学的概念而硬性形成所谓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实质上并不符合现代药理学的特点。
3.2 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已被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现代临床疗效所肯定,解决中药复方研究的切入点,应尽快建立中医药的试验方法体系。
而建立中医药试验方法体系的惟一途径就是中药及复方药理研究应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如中药复方的配伍、作用机理、代谢等研究离开人体进行则事倍功半。
国际上有些国家对复方的研究思路并未完全按研究西医西药的方法进行,如日本建立了一些简单的评价中药的研究体系,而且注重了与临床研究的结合,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3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血清药理学”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岩间裕子率先提出的,国内有些学者也引用了这一概念,并对一些复方进行了体外的药效学研究。
目前,在方法学研究上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体内试验研究结果的比较工作做得不够。
另外,标志性成分、取血时间以及代谢产物等很难确定。
为了改进中药复方的体外研究方法,今后应在方法学以及与体内试验研究结果相结合方面加以改进。
3.4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代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药物代谢酶的研究,另一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研究应当加强对生物体内相关药物代谢酶和其他酶系的影响研究,如:肝线粒体和微粒体氧化酶、酯酶和水解酶系的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不能完全按照研究西药单体的方式进行。
同时,还应注意复方的药效作用缓慢,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具有特殊性,要考虑到肠道菌群的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因此,测定一些标识成分或有效成分不能准确地模拟复方在体内的药物代谢曲线及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
另外,原形药物(复方)与代谢产物的区分也是很难的问题。
日本东京药科大学有学者所做的大、小柴胡汤的药物代谢研究就是在人体进行的,其做法是:先不考虑中药在体内的复杂代谢过程,而从人尿中即代谢产物中发现两种复方各自有相同和不同的代谢产物,进而发现了原复方中未有的一些新的化合物。
这些对我们的研究思路应有所启发。
3.5 有毒中药药理学研究有毒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至今仍被国家药典收载,列为临床常用中药。
据不完全统计,重金属(朱砂和雄黄)约占中药复方的10%以上。
使用有毒的药物治病,通过对中药材炮制成饮片入方,可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同时,对治疗一些难顽之症也能获得奇效,这是中医在用药方面的一大鲜明特点,也是有毒常用中药在毒理学研究方面与西药和其他药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实际上,中药的毒性有别于西药。
中药与西药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所含的成分很难全部分析清楚,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到人体后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
例如,含有有毒重金属的药物(汞、砷等)在中药处方中应用较广泛,如果用重金属总含量为标准来评判中药的毒性,许多具有独特疗效的有效方剂将被禁止使用。
但是金属的存在状态不同,其毒性的差异非常大,中药的毒性与其含有的重金属总含量不一定成正比。
因此,加强有毒中药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对待有毒中药在治疗中出现的某些不良反应应当历史辨证地分析其原因,大多数的不良反应是人们应用不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