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研究<p><strong>1</strong><strong>、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strong></p><p><strong>(1)</strong><strong>问题的提出</strong></p><p>当前,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了教育与全社会的良性互动。
综观近年来教育改革政策变化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减负增效。
</p><p>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中学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p><p>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这一文件的出台在教育界内外引起了热烈响应,能够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
</p><p>在2017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考察探究”板块中的一部分。
</p><p>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方兴未艾,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
崇阳县实验小学课题组提出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研究,以科学的方式推进研学旅行,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注重研学旅行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p><p>(2)<strong>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strong></p><p><strong>A、</strong><strong>对课题的理论价值的论证:</strong></p><p>通过科学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实践育人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大批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在学习期间就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平时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全面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p><p>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教师的态度、情感会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p><p align="justify"><strong>B、</strong><strong>对课题的实践价值的论证:</strong></p><p>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想探索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育人理念的变化,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树立全新的育人观,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师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塑造学校文化,提高学校品位,使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的家园、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激励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
</p><p>C、支撑理论:<br /><strong>现代素质教育理论</strong><br />本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激励发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创新,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br /><strong>认知学习理论</strong></p><p>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激励、鼓励学生,让他们有兴趣参与学习,获得提高与成功。
</p> <p><strong>成功教育理论</strong></p><p>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成功教育理论让我们受到启发,目前大部分学生在交际上的“冷场”、“局外人”现象正是由于缺少成功的体验,缺少参与的热情,缺少走向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
因此在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的研究过程中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站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畅所欲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p><p><strong>(</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strong><strong>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strong></p><p>悉数国外研学旅行,在日本被称之为“修学旅行”;在韩国,毕业旅行是较有特色的研学旅游;英国等欧洲国家,一直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
中国研学旅行计划的诞生,充分借鉴了国外的研学旅行经验,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内涵意义的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p><p>目前我国对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内容的研究课题十分多,如何达到研学旅行的实践育人的预期目标是课程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小学教育教学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是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而不断深入的,其主要内容涉及含义、理论、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
近年来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定义不清、理论薄弱、评价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明确研学旅行的内涵、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研究、规范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场域建设、完善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机制以及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
比如:于俊霞河北师范大学《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北京市十一学校研学旅行课题《建立多元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2018.10)。
</p><p>(3)<strong>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strong></p><p><strong>选题意义</strong></p><p>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
”将实验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区域资源纳入研学旅行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为实践育人服务的。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实践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p><p><strong>研究价值</strong></p><p>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课程的创新更提高了研学旅行的效率,使研学旅行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p><p><strong>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strong></p><p><strong>1.研究目标</strong></p><p>(1)积极探索研学旅行创新课程和实践育人体制,创建“研学旅行”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p><p>(2)开发地域课程资源,探索实践育人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p><p><strong>2.研究内容</strong></p><p>(1)如何开发地域资源,创新研学旅行课程</p><p>(2)如何开发地域资源,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p><p><strong>3.主要观点</strong></p><p>本课题研究以研学旅行为背景,以探索如何提高研学旅行有效性,构建实践育人模式为切入点,创建各学段新课程体系,总结研学旅行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活动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校内外紧密相结合,把学生摆在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而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是学生能力素质的形成铺桥架梁。
既关注学生的学,也关注教师的教,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是研学旅行想要实现的效果。
</p><p><strong>4.创新之处</strong></p><p>研究团队,研究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和实践育人机制。
课题确立了五个层面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研学旅行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模式案例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及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
</p><p><strong>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