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

第十五章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


三、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结合与分离 如果说固态的现代性时期是资本与劳动结 合的时代,液态现代性时期则是资本与劳 动相分离的时代。鲍曼用“福特主义”来 表示只有固态的现代性或沉重的资本主义 才有的意图和实践的普遍模式。
四、时间/空间:静态与动态 在流动的现代性时期,时空关系是不定的 和动态的,而不再是预先注定和静态的, 后者是固态现代性时期时空关系的特征。
二、后现代性社会学 鲍曼提出建构后现代性社会学的构想。鲍 曼首先对“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性 社会学”加以区分。
三、后现代伦理学与后现代道德 在鲍曼看来,当现代性到了自我批判、自 我毁誉和自我拆除阶段时,很多以前的伦 理学原理所循序的路径开始看上去像一条 盲目的小径,同时,对道德现象进行激进、 新颖理解的可能性之门——伦理学的后现 代方法——被开启了。
三、道德社会学 鲍曼关于现代性与大屠杀的社会学研究提 出了两个重要课题,即对现代性和社会学 的双重反思。
第三节 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建构
一、后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并非是鲍曼在不同的 思想阶段所使用的理论概念,而是几乎总 是同时使用的分析工具。
第二节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
一、如何理解现代性 社会学往往被认为是关于现代性的科学, 因为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与现代性的发育 和扩展息息相关。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吉登斯认为社会学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 研究的一门通用的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 的一个分支,只关注“发达的”或“现代” 社会。
二、现代性与大屠杀 在对大屠杀的社会学分析中,鲍曼为我们 展示了一幅独特的反思现代性的图景。
二、鲍曼的理论著述 “著作等身,笔耕不辍”似乎是对鲍曼写 作生涯的最好概括。鲍曼的主要著作有 《在阶级和精英之间》(1960,1972年译 成英文)、《作为实践的文化》(1973)、 《社会主义:积极的乌托邦》(1976)、 《论批判社会学》(1976)、《阐释学与 社会科学》(1978)、《阶级的记忆》 (1982)。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 2.试述现代性与大屠杀的关系。 3.如何理解“后现代是道德的时代”? 4.结合鲍曼的论述谈谈你对全球化的理解。 5.联系实际理解现代性的两种形态。
第五节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
一、权力控制方式:全景监狱与对观监狱 福柯曾使用边沁的“全景监狱”一词比喻 现代权力技术,即从传统权力的公开仪式 展示转向对微观的行动与精神的控制,并 由此挑战了现代性的自由承诺。
二、社会权威类型:领袖与榜样 沉重的现代性时代是一个模仿建筑和园艺 的方式来塑造现实、按照严格的程序建构 现实、希望用立法手段让理性进入现实的 时代。
第四节 全球化:失序的人类社会
一、对“全球化”的质询 自20世纪后四分之一时期以来,“全球化” 作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在商界、学术界和大 众传媒等领域兴起,“潮流”、“趋势”、 “势不可当”等词汇往往与“全球化”放 在一起而对后者加以修饰,随着新自由主 义的抬头并甚嚣尘上,对“全球化”的热 情赞颂之词几乎淹没了对它的怀疑与反对 之声。
二、全球化中的两个世界 在鲍曼看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消费者社会。 相比较而言,为现代社会奠基的工业阶段是一个 生产者社会,它的成员主要是生产者和士兵,这 个社会按照这两个角色去塑造它的成员;而在后 现代阶段,现代社会几乎不再需要大批的工业劳 动力和应征军人,而需要它的成员有能力去做消 费者。
三、全球化与废弃物 鲍曼指出,现代性的故事或者任何有关现 代性的故事,可以用不止一种方式表述, 他对“人类废品”问题的探讨便是对现代 性和全球化议题思考的延伸。
第十五章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鲍曼的生平与著述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 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建构 全球化:失序的人类社会 全球化: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
第一节 鲍曼的生平与著述
一、鲍曼的生平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1925年出生在波兰西部波 兹南市一个贫苦的犹太人家庭,这种家境 使得鲍曼在少年时代便经历了贫困与反犹 太主义的双重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