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初中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报告王尔德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彻底了解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都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去适应这一阶段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心态。

从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三要素之一,追求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对于当代的00后初中生来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感觉到了压力。

他们既要面对繁重的功课,又有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巨大期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各学科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中考的临近,这种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八年级是一个起到承上启下、衔接和扭转作用的关键学期。

八年级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期,既能把初一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又能为九年级繁重复杂的功课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八年级是分化的年级,能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区分开的一个学年,两极分化逐渐浮现,学生的定位也逐渐清晰。

可以说,八年级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无论从中考还是更长远的成长生涯来看,这个时期就是一个积累精华、历练本领和树立方向的关键阶段。

因此,了解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设法减轻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刻不容缓的。

为此我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问卷调查中安中学八年二班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表调查表共有20个项目,满分为100分,每个项目后边都有三个等级,按照程度分别计5分、3分、1分。

(1)A级:得5分,表示该项目无问题或问题很小。

(2)B级:得3分,表示该项目有问题,但程度较轻。

(3)C级:得1分,表示该项目有明显症状,且程度较为严重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根据调查对象的得分结果得出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下表:此调查结果反映了我班有近四成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严重的就占到了12个百分点,可以说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自卑、自大、妒嫉、厌学、逆反心理,以及不能承受压力和挫折、不敢面对困难,不善于处理青春期问题等等,正困扰着他们,妨碍他们健康成长。

所以,关注农村中学生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二、成因分析1、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

每个学生随着自身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困惑,如对异性的倾慕而产生的感情外露与内隐之间的矛盾,与长辈沟通上的代沟与逆反心态,浮躁与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只不过有的学生问题比较少,有的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很严重,但都要合理引导,恰当解决。

二是家庭因素。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依靠爷爷、奶奶照管,所以这些孩子该叫做留守儿童。

他们长期独自生活或和祖辈等亲戚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他们经常显得失落、冷漠、孤僻、交流困难等情况,表现为抑郁的心理症状,女生在这方面要多于男生,而男生则可能出现放任自流,任性,盲目地自负等敌对、偏执等心理症状。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的,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少”、“三多”: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好吃懒做之恶习;少艰苦奋斗的意志,多坐享其成之贪欲;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多胆小怕事之懦弱。

“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终将不会绽放。

随之养成的是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

三是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需要,办学思想存在较大误区。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重智商轻心商,中考的指南针使学校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迷宫,素质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喊喊口号,即使是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其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非是想让学生考更高的分数。

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考试分数相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国家颁发的心理健康教材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落实不够。

为了提高升学率,像音、体、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谓的小科在不少学校都被考试科目挤占的现象,即使课表上安排了,也形同虚设,只是应付检查的。

学生整天围绕着中考科目争分夺秒,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而只有放弃。

四是社会因素。

主要是不良的社会风气、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等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

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读书无用论”再一次得到验证,就造成大部分家长、学生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至家长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放任自流,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在学校混日子,就会出现问题学生。

另一方面,网络“木马”“病毒”也确实控制、毒害了这一代中学生,网络上的一些凶杀、淫秽等不良信息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不少中学生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农村中学生以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2、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四个原因:一是贫富不均使部分贫困生的心理被自尊、自强与自卑、自闭之间的冲突所扭曲、所撕裂。

二是家长的过分溺爱,使部分学生的性格呈现出自私、自大,却又敏感脆弱,难以与他人交流的特征。

特别是经不起严重的挫折,受不住较大的压力,妖骄有余面坚韧不足,狭隘自私而容不得批评,这是当前许多中国孩子的“通病”。

三是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学生在家多为“少爷”、“小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一些学生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顺自己的心意,轻者恶语中伤,重者拳脚相加。

四是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一旦陷爱情漩涡,将不能自拔,成绩必将下降。

三、解决办法(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

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班级环境有软硬之分。

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齐、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

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

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

每个星级小组组长根据小组内成员的特长和表现评选组内“**星”,然后在推选成为班级之星。

同时还可以在班会上组织一次“36=1”(36是班级人数)的活动,制定共同目标,畅谈心中理想等。

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班里选择自己能胜任的一个工作岗位,如有主持才能的可在班会上做小主持,遵守纪律的可做“遵守纪律星”,忠于职守的可在阴雨天负责开关电灯等,让学生明白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班级之事,我是班级一分子,就要努力为班级服务。

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身心健康发展活跃,是青少年的天性。

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

而心理辅导,却可以矫治他们不合理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

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比如在期中、期末复习迎考阶段,针对学生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产生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的心理,开展以《学习的苦与乐》为话题的班会心理课,让学生尽情倾诉学习的“苦”,在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从而以乐观心态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对依赖性强,缺乏恒心、毅力,产生懒惰心理的学生,开展以《动手又动脑》、《我是“小医生”》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觉纠正不良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逆反的心理特点,可开展《“两面人”》、《我是谁》等为主题的班会心理课,对学生进行人格辅导。

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组织丰富多彩活动,陶冶纯真稚嫩美好心灵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

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矫治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润物细无声。

”正由于活动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要见缝插针,用一切时机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活动。

比如:晨会课、活动课等,班主任可以经过整合,用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就会有所收获。

如讲故事、猜谜、文体活动等所营造的轻松氛围,能让学生因学习负担带来的紧张心情得到放松;小品表演、讨论活动等,让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再现中,更清楚地看到问题,从而知道怎样克服懒惰心理;角色游戏、趣味小测试等,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有所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陶冶,使心理更健康地发展。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的冲突问题。

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个学生违犯校规的事情,常常出于维护班级名誉,给以较严厉的批评,但这样可能忽视心理问题的疏导。

其实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解释,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师生的心灵才会相通。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角色。

从权威型的班主任转换为朋友式的心理辅导员角色,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助化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