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精品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精品课件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一个亲戚家中。
1898年 离开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至 1990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年代
事业。
鲁迅主要经历
1906年 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
回国;然后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1909年 和生理教员。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一段:家庭状况(少年时代)。
第二段:求学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段:工作简历。 第二部分(4段):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1、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在1881 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
年代
鲁迅主要经历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灵台:心灵。
2、神矢:神奇的箭镞,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风雨如磐:喻指灾难深重。 4、故园:故乡,泛指祖国。 5、荃不察:表明对祖国的深切之爱。 6、荐:贡献。 7、轩辕:黄帝。这里象征古老的中华大地和多灾多 难的中华民族。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 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涉嫌科场舞弊, 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 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 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 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 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 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 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乞食 (
段祺瑞( 厦门 (
qǐ )
qí ) xià ) qī )
筹办( chóu )
呐喊( 浙江(
nà ) zhè )
亲戚
(
学力: 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生计: 维持生活的办法;生活。 乞食: 要饭。 筹办: 筹划办理。 幕友: 明清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分
管刑名、钱谷、文案等事务,由长官私 人聘请。俗称师爷。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 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 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 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 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 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 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 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 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6、阅读《老舍自传》,说说与《鲁迅自传》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 白话 语言 散句 庄重 多文言 骈句 诙谐
相同点:(写作)都是传记(自传);都按 时间顺序;都突出重点。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 (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 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 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 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8、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以国家 兴亡为己任, 有强烈的救国 救民的爱国主 义精神和民族 责任感的人。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和评传两类)
时间:1881年—1930年 改进矿路学堂 生平经历 决意学医 (1—3) 内容
弃医从文 创作成果:小说、论文、散文诗等 (4)
思 想 发 展
3、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 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 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 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红色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就”表时间之短;“又”表示重复; “到底”为最终,语气中有失望的成分。红色语 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现实不相融合的苦闷无奈 之情。
1927年
1927年9 月以后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哪几次转折? 明确:三次。 (一)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 (二)决意学医 (三)弃医从文
思 想 发 展
3、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最重要的 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第三次转折。 它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 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
1、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 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做幕友 “两条路”是指: 做商人
2、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 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 动„„先提倡新文艺。 “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明确: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 精神。
光复: 恢复。多指收复敌人侵占的领土。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 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 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 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 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 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 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 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 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 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尽管祖国在黑暗中,
我没有办法不爱她,
虽然满腔热忱不被理解, 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6、概述鲁迅回国后工作的经历。 明确:①浙江杭州做教员; ②浙江绍兴做教务长、校长; ③北京大学做讲师; ④厦门大学做教授; ⑤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
7、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 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明确: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 即《呐喊》和《彷徨》。一本论文,一 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 有译著。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 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 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 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 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 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 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 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 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 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3、鲁迅的父母亲:
鲁迅的父亲名周伯宜,母亲名鲁瑞。 鲁瑞生于咸丰年间,她没有上过学,凭着 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 很有胆识,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 爱。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 重担。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 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 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 1912年 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年代
1926年 1926至
鲁迅主要经历
为躲避段祺瑞政府迫害,
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 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 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
鲁迅的母亲鲁瑞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包 括小传、评传等)。
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 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等。 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 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 典型事情的。 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 “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 传”。
4、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变故”可以改为“变化”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 产生新的状况;而“变故”是指意外发生的事故或 灾难,它写出了“我”家由“并不很愁生计”忽而 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的遭遇。
5、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寄住”可以改为“居住”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居住”指较长时间地住在一个地 方,而文中“我”只是暂时居住在一个亲戚家里。 “寄住”中的“寄”又有依附别人或依附别的地 方的意思,用在这里,与文后“有时还被称为乞 食者”互相印证。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 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等。
1、鲁迅的家世: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 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 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福 清(字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 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 计。其父周伯宜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 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4、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学医?
明确:“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 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学医成功,平时可以救助像父亲那 样被庸医误诊的穷苦人,战争时, 可以当军医为祖国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