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穿刺置管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求,告知患者用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积液置管引流是一项新的诊疗技术,此技术比以往的心包穿刺优越,引流积液方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并及时扼要介绍置管的过程, 包括做好皮肤清洁,告诉患者置管前一餐不宜吃太饱,排空小便,以及本院对该项技术的掌握程度及相关仪器设备,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恐惧情绪,使其增强信心。
本组13例均得到了患者本人与家属的理解和密切配合。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及监测呼吸、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持续心电监护情况,备齐急救药品。
注意观察患者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有无改善,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滑脱、扭曲、阻塞、折损等,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详细记录,当日引流量不大于300 ml,防止引流量过大造成心包腔急剧减压而发生急性肺水肿。
注意观察敷贴有无液体浸湿,必要时应严格消毒,及时更换。
13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摩擦而造成更换敷贴,无肺水肿情况发生,有2例因置管后精神紧张血压不稳定,心理疏导后缓解。
引流护理①置管时告知患者不能自行随意变换体位,勿深呼吸或用力咳嗽,勿大声说话,如有不适挥手示意,给氧,备齐抢救用物,建立静脉通道。
注意患者情绪的变化,稳定正性心理状态,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情况,立即停止操作,查找原因,积极处理。
②置管引流初期,加强巡视病房,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局部皮肤护理,引流期间禁洗淋浴,擦身时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引流期间患者每周更换敷贴或敷料2~3 次,如有潮湿,污染随时更换。
③指导患者经常更换体位,协助离床活动,以利充分引流,注意引流袋不可高于引流口,防止逆行感染。
须注意引流液要缓慢排出,一般流速不超过50 ml/min[2],如胸腔压力过大,可用沙袋压迫。
心包置管首次放液量不超过300~400 ml[3]。
④引流管堵塞时,可予生理盐水冲洗,无效时可用α-糜蛋白酶8000 U 溶于生理盐水10 ml后注入导管内,30 min 后导管内引流物溶解后抽出,冲洗时压力不宜过大,并注意观察和询问患者反应,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也可采用揉摩回抽法,沿血管肌肉牵拉导管走向揉摩皮肤、肌肉、血管,在外力作用下,使黏附在导管内附着物松脱或断裂,用小号注射器抽吸负压大于大号注射器,而且省力,另一人沿着导管的走向逆行持续揉摩,反复多次,边回抽边揉摩直至将导管内血栓条抽出,再用10 ml的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5~6 ml接导管口回抽2 ml的血液,观察判断针筒内确无血凝块。
用5 ml注射器抽吸肝素稀释液3 ml注入导管,连接肝素帽。
整个操作过程严禁强行推注,以免造成栓塞。
肝素稀释液100 ml(含肝素6250 单位)[4]。
⑤引流中患者出现不适时应夹紧引流管,减缓引流的速度或暂停引流,以免负压太大引流液反流。
放液时一定将引流袋内的液体和气体排尽,防止空气进入心包,放液后夹管8 h 后再行引流。
可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体位,更换体位时动作应缓慢,以免引流管受牵拉而移位、扭曲,造成堵塞甚至脱落。
本组13例患者有1例因阻塞更换引流管。
饮食指导心包积液患者多因各种原因营养摄入不足,又因积液造成蛋白质丢失,多有不同程度的负氮平衡。
对患者的进食应给予正确的指导,要鼓励进食,促进食欲,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可给予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以尽快改善营养状态,促进恢复。
预防感染在整个置管引流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置管处皮肤的消毒和导管接头的消毒,引流袋不能高过穿刺点,防止引流液逆流。
注意病室内按时开窗通风,定时空气消毒,减少污染,预防感染。
2 结果
效果判断以WHO标准作为判断标准[5]。
①完全缓解:心包积液完全消失,心包积液症状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
②部分缓解:心包积液减少1/2以上,心脏压塞症状明显减轻至少维持4周以上。
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本组出院后随访3个月,一般情况良好。
13例患者有7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
例无效。
3 讨论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引流,操作方便、安全、痛苦少,便于病情的监测、观察和护理,治疗及时。
中心静脉导管头部柔软,圆滑整齐插入体内后局部刺激性小和组织相容性好,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也不会因腔内积液少或积液排空时导管头对心脏造成机械损伤[6],通过呼吸运动或变换体位实现通畅引流,也可通过夹管的方式调节排放速度。
能有效防止引流速度过快造成心包腔急剧减压所致急性肺水肿,置管一般仅行一次穿刺,减少了反复穿刺引流的痛苦,也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更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中心静脉导管管璧薄、管径细、局部封闭性好。
导管后端连接夹子固定器便于缝合、固定,不易脱落,留置期间携带方便,患者活动不受限制。
可随时变换体位,最大限度的将积液引流出来,减少了心包膜粘连的机会。
并且引流形成密闭系统,可避免感染的发生,可动态观察积液消失情况。
过去对心包积液都采取保守疗法,时间长,容易形成缩窄性心包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引流效果满意,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苏春雄,黄燕琼.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引流术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7(41):588.
[2] 周玉珠,王玉莲.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04,2(19):188.
[3] 李建新,丁涛,陆川.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胸腔心包积液同时引流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4,11(19):1 050.
[4] 邱来招.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导管血栓性阻塞的紧急处理.护士进修杂
志,2004,2(19):189.
[5] 张善涛.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23例疗效分析.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4):307-308
[6] 廖建敏,吴敏秀.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置管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6,8(21):752-753.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
是指心包脏层和壁层之间的渗出液。
液量增多,导致心包腔内压力迅速上升,限制了心脏的压迫,限制心脏舒张期的血液充盈和收缩期的心排血量,超出心代偿能力,可出现心包填塞、休克、循环衰竭。
心包积液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留置引流导管的一种手术。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使用应检查包装袋有无破损、有无过期;留置后应每日换引流袋,在持续引流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防止污染留置导管;引流袋应时刻低于穿刺部位,以免引流液倒流引起感染。
穿刺部位的护理
穿刺部位在术前必须以开放性程序进行操作;术后应以无菌纱布或贴膜覆盖伤口,并定时更换,随时注意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压痛,仔细观察伤口有无渗出液,一旦发现有液体渗出,必须立即用2%碘伏涂擦伤口周围,并用酒精脱碘,同时增加更换敷料的次,杜绝感染源;嘱咐患者在留置期间至拔管后48h内严禁沐浴,擦澡时也应避开穿刺部位,防止潮湿引起感染。
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1)术前给予患者持续心电、血压监测,记录病人血压和心率,并帮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2)术中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冷汗、头晕、气短等迷走神经反射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
(3)穿刺进针时,嘱患者切勿咳嗽或深呼吸。
(4)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麻醉不佳,疼痛刺激或神经反射引起休克,抽取量心包积液后,可因回心血骤增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5)术后静卧,24h内严密观察并记录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及心律变化,并注意临床症状变化,如有呼吸困难或胸痛等,可给予氧气吸入或遵医嘱给镇静剂。
(6)当引流不畅时,可在导管内推注3~5ml的肝素盐水(1ml盐水内含50U 的肝素钠),也可在引流完毕后用该浓度的肝素盐水封管。
该方法对血性渗出液效果好,经5
例癌性渗出液运用此方法后,引流持续通畅,无心包腔大出血。
心理护理
心包积液患者长期忍受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折磨,对于解除痛苦有迫切的要求,但对于该方法治疗还知之甚少,难免产生恐惧、紧张和焦虑,所以在做治疗之前,护士就治疗的方法、过程、用物及插管中的注意事项向患者做一简单的介绍,让患者心里有所准备;同时向患者的家属讲解清楚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让患者的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配合治疗的信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还可将已用同方法治疗并取得一定效果的病人介绍给患者,通过病友之间的相互介绍和交流,使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临床上患者经引流解除临床症状后,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叮嘱患者在生活自理上,应避免劳累、俯卧及过度的运动,防止导管打折或引流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