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川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摘要:面对频繁极端气候,暴洪灾害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自然灾害,对防洪能力先天不足的小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川区城市防洪主要是人们认识的重视程度和规划部门的科学规划理念滞后。
本文从平川城市防洪问题的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关键词城市;防洪工程;治理措施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极其频繁,全国有661个城市中,有647个城市有防洪任务,其中平原型城市有289个,山丘型城市308个,海滨城市50个。
历史资料显示,从解放前到解放后这几十年,我国每年都有城市遭受暴洪灾害侵袭,仅2010年甘肃陇南“8·12”暴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3亿多元,对全国而言洪水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
2010年8月8日平川城区遭暴洪袭击,暴雨持续1个小时,市区平均面雨量49mm,致使城市功能严重瘫痪,道路被毁,房屋进水,到处水满为患,路成渠,院成塘,直接经济损失830万元,这对一个仅10万人的城市防洪问题亮起了红灯。
通过这次洪水的检验,平川区的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排涝和管理措施相对薄弱,再加上城市建设加快,科学规划理念差,不透水面积增加,调蓄泄洪能力减弱。
因此探讨平川城市防洪建设将成为加快平川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基本情况
2.1平川城市防洪概况
平川区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有城市人口10.5万人,城区设有主防洪沟7条,道路37条,共建设雨污水管道36KM,有三条排洪沙河,分别是大水头沙河、黄水沟沙河、响泉沙河。
沙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以上基础设施及三条沙河担负着全区行洪的重任。
由于当地基本上是十年九旱,人们防汛抗洪意识淡薄,在城市规划上对洪水损失考虑的比较少,防洪设施治理投资也相对滞后。
2.2城市防洪存在以下问题
2.2.1盲目填埋改道,导致排水系统严重破坏
平川是一座新建城市,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本来原来规划修建的雨污排水设施不具有前瞻性,已无法适应当前急剧增加的排水量,再加城市不断的修建,城建部门监管不严,有的人为了个人的方便,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盲目的改道合流,有的甚至干脆“活埋”,有的直接将河道排水直接改为管道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河道排水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雨天到处污水横流,砂石满地,致使排水矛盾十分突出。
2.2.2河床、地表被硬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整个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破坏
在黄水沟沙河治理上为了控制洪水,美化城市修建了一座80万方的小二型水库,但在建设过程中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和满足必要的库容,追求河岸硬化覆盖,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城市安全,为了节约调水经费,为了杜绝河床渗漏,为了解决水污染,将以前铺在河底的红胶泥挖出,进行水泥衬底,以为这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问题,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随之消失。
失去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另外,如果盲目的做河岸硬化处理,不考虑周围环境,能够阻挡垃圾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环,更容易造成水库淤积和水质污染。
严重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
城市空置区不是被硬化就是建设过后的裸露区,硬化过程中没有考虑不同功能区要保证一定的渗透面积率,在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硬化方案,裸露地没有及时地规划建设或采取防冲刷的措施,导致大雨过后泥沙漫街。
2.2.3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统一协调性,造成各种资源浪费
提起洪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灾害,其实洪水也是资源,尤其对于靠城市污水和调水解决园林绿化的平川区洪水更是一大笔资源。
目前,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一般只考虑到防洪任务,对洪水利用考虑得较少。
多数采取疏浚河道,修筑堤防,把洪水迅速输送到下游,减少洪峰流量、洪水历时,减轻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
由于没有规划建设防洪与洪水利用工程,洪水都流向下游,很难再被城区利用。
城市防洪与洪水再利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部门只考虑防洪工程的建设,城建部门只考虑城市地下排水工程建设,环保部门只考虑某一片某一时的绿化建设,各部门互不干涉,独自为营,当洪水来袭时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某段排水管流量不够,只能担负平时居民的污水量,排水管因压力爆裂导致路基塌陷,随之而来的是路政工人只负责修路,城管部门只负责换管子,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工作天天在循环,还出现各部门的推诿扯皮,管子修好了路却没人修,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财力、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2.2.4河流治理与管理严重滞后,河流污染严重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它不仅仅是具有一般的防洪、排污功能,更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被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破坏,尤其是大水头沙河,成了垃圾处理厂,大量的生活、工业污水及生活、建筑垃圾严重污染和侵占河道,在寸土必争的城区,与河争地成了河道治理中的一大顽疾,屡禁不止。
在河道治理中没有进行全局长远的规划,只停留在修修补补上,管理上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责任不明确,机构不建全,制度不完善。
本来是一道城市景观的沙河却成了人人唾弃的臭水沟。
3 城市防洪工程治理的措施
3.1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
当前城区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使河流景观与人类、生物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具体流域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按照自然流域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实施一种多功能工程措施。
保护河流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摒弃混凝土、石料等的应用,而是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措施,再现河流自然景观。
改渠化河道为自然生态河道,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
修建主槽与滩地相结合的断面型式。
采用木桩、山石、石笼、植物毯等生态护
岸,重点开发植物扦插护坡技术。
这些材料纹理和亮度富于变化,综合使用这些材料,结合植物配置,可以营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
增加了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河岸带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2把雨水就地消化当成城市防洪的任务
在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的我国,如何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雨洪资源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改善水环境,成为城市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要有一个城市统一规划的宏伟蓝图,把洪水利用工程纳入城市建设与改造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将雨水的收集、蓄积、处理、回用、入渗地下、排水等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一起落实,做到一个工程,多种用途,防洪和洪水利用兼顾。
其次在城市规划中给水面一定的空间,增大其自身的消化功能。
一是适当地规划绿地面积可以涵养较多的雨水,延缓地表径流的形成,减少地表径流量,更多地补给地下水,加大城市本身雨洪承载能力,同时减轻了暴雨对地面的冲刷,净化了街道,从而有助于减轻乃至消除城市雨洪灾害。
二是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平面布局上的合理规划,确保硬化的公共地面具有一定的可渗透面积率,这样较强功能区可以利用较弱功能利用不了的雨水,从而避免因较弱功能区过份集中而在相应地域容易发生雨洪。
三是针对我区的绿地高于路基,一遇下雨路成了河道而绿地却还要抽水浇灌,建议建设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系统,推行下凹式绿地规划和合理利用城市低洼地。
四是把小区和区域建筑规划中雨水的综合利用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设计指标,确保一定降雨量雨水不出小区或者区域,从而降低形成雨洪的可能。
3.3 全民参预保证洪水利用管理制度的实施
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非工程措施是搞好工程措施的保障,一切工程的建设规划要先行,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要经过多方的论证。
所以一个工程的建设质量高低取决与政府部门的决策,更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再一点不能忽视群众的力量,因为防洪和洪水利用涉及每一个人,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以主人公的姿态建言献策,支持政府的雨洪资源建设与
城市管理政策,确保城市防洪工程的有效实施。
4结语
城市防洪已成为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才能杜绝小雨小灾,大雨大灾这种局面,这就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首先不人为的制造麻烦,给洪水流足出路,其次城建、水务、交通等部门要在城市建设中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再次要未雨绸缪,在城市防汛的瓶颈部位做好人力物力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1]防洪标准(CB50201 9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2]苑希民,中国城市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J],中国水利2001
作者简介杨龙,男,19768年10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大学学历,工作单位平川水务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