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况 1、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局在成都市建设北路拟建“成华公园配套设施用房建设工程”。
该工程由成都美夏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担任设计。
该工程位于成都市建设北路,拟建5F建筑,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以稍密卵石作为基础持力层,设1层地下室。
场地±0.00=503.245m,地坪标高比±0.00标高低约2.2m(按501.00m计),基坑周长约为223m,本工程拟建建筑物设计基底标高494.8m~496.685m,结合基坑四周地层分布情况,考虑到局部地段基底标高附近软弱地基土需进行超挖换填等因素影响,确定本次基坑支护设计深度如下:基坑南侧最大开挖深度为5.9m,基坑东侧最大开挖深度为6.3m,基坑北侧和西侧最大开挖深度为5.0m。
2、支护结构形式为排桩+桩间挂网锚喷支护及放坡+网喷支护二种方式进行支护 3、本基坑为二级基坑,基坑允许暴露时间为8个月. 4、本施工图应根据建筑物设计施工图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该工程位于成都市建设北路,交通方便。
场地为拆迁后弃置场地局部为堆填近期建渣且分布有直径约1.0m的供水管,地势起伏较小。
本次勘察范围内地面标高(以钻孔孔口标高为准)为500.58~502.24 m,相对高差1.66m。
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成都平原岷江水系一级阶地。
2、地层结构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
地层特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杂填土:色杂。
主要由新近回填卵石、砖瓦块碎片混少量粘性土等组成。
成分杂乱,结构松散。
湿。
局部地段下部分布有0.20~0.30m厚度不等的细砂。
素填土:灰黄、灰色。
主要由粘性土混少量卵石砖瓦块碎片等组成。
稍密,可塑。
湿。
仅分布于个别钻孔地段。
人工填土分布连续,厚度3.1~6.3m。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中砂:黄灰。
由石英、长石、云母细片、暗色矿物及岩屑等颗粒组成,混少量砾石,局部地段夹卵石含量15~35%。
松散。
饱和。
仅分布于16#钻孔卵石土层中,厚度0.3~0.6m。
卵石:黄灰、灰色。
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
多呈圆形~亚圆形。
一般粒径3~9cm。
部分粒径大于15cm,混少量漂石。
充填物以中砂为主,混少量砾石,含量约15~45%,上部卵石层中充填少量的粘性土。
以弱风化为主。
湿~饱和。
根据卵石土层的密实程度、N120动探击数以及充填物含量等的差异,按《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将其划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和密实卵石四个亚层。
① 松散卵石:充填物含量约45%。
钻进容易,N120平均击数为1.50击/dm。
② 稍密卵石:充填物含量约40%。
钻进较容易,N120平均击数为5.70击/dm。
③ 中密卵石:充填物含量约30%。
钻进较困难,N120平均击数为8.37击/dm。
④ 密实卵石:充填物含量约20%。
钻进困难,N120平均击数为12.45击/dm。
3.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埋藏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水,大气降水、区域地下水和河水为其主要补给源。
砂、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具较强的渗透性。
(2)地下水水位及年变化幅度本次勘察为平水期,勘察结束后,受相临施工降水的影响场地地下水位埋藏较深,终孔后测得孔隙潜水稳定水位埋深较深为7.6~8.0m,相应标高为492.98~494.16m。
场地丰水期最高水位埋深约在现地面下2.0m,相应标高约499.5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孔隙潜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2.0m。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卵石土渗透系数约为22m/d。
三、周边环境条件场地周边20m范围内的地下设施的详细情况(地下管线敷设状况、临近建筑物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及地下室深度等)和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
现有条件如下:(1)场地南侧(ab段):距离基坑边约2.7m埋有自来水管,自来水管管径为1.0m,埋深约2.5~3.0m。
(2)基坑东、北侧(bc 段):距离基坑3.0~4.0m埋有电缆、通讯线等管网,管网埋深约0.5m。
(3)基坑西侧(ca段):距离基坑边约13.5m为市政道路。
该工程场地地形起伏不大,周边环境条件一般。
对基坑周边建筑保护是本工程段重点和难点,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时必须给予重视。
(4)距离基坑南侧(ab段)约80.0m为成都府河,根据调查,府河河堤由条石砌筑,河床由条石封闭,河水基本处于基坑开挖标高下,河水与地下水补给较弱。
四、设计依据及类似工程参照 1、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成华公园配套设施用房建设工程勘察报告》; 2、《成华公园配套设施用房建设工程总平面图》; 4、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顶面按均布荷载q=15kPa考虑; 5、基坑使用年限按12个月考虑; 6、设计采用的规范:《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现场实测和走访了解段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e+004; 五、支护体系说明 1、基坑支护设计计算参数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本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综合评定为二级。
由于基坑南侧(ab 段)紧邻地下水管,该水管直径为1.0m,为城市主要供水水管,该侧重系数取1.1,其余地段取1.0.基坑支护结构使用年限:12个月,属临时支护。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和成都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设计经验,综合确定基坑坑壁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见表1:本基坑设计主要采用的方法为:排桩+桩间挂网锚喷支护及放坡+网喷支护二种方式进行支护,具体如下:(1):ab段基坑深度为5.9m,采用A型桩,桩号1~26#,共26根,桩径1.0m,桩长10.5m。
(2):ca段基坑深度为5.0m,ca段采用B型桩,桩号51~90#,共40根,桩径1.0m,桩长9.5m。
(3):bc段基坑深度为6.3m,桩号27~50#,共24根,桩径1.0m,桩长11.6m。
(4):冠梁:采用1.0*0.8m,总长235m。
(5):桩间护壁:采用网喷支护,桩顶0.5m按1:1放坡,挂网喷射混凝土,厚度80~100mm。
(6):由于ab段靠近1#-26#A型桩及bc段27#-33#C型桩靠近城市供水水管,为了保护水管不被破坏,建议上述桩的成孔方式采用人工挖孔;bc段、ca段建议采用旋挖成孔。
六、降水体系 1、技术指标(1)本工程降水井布置9口,间距约25m;(2)降水井内径不小于300mm,成孔直径不小于560mm; (3)降水井深度为22.5m,所有降水井滤水管长度不小于10m; (4)出水含砂量不得大于万分之一; (5)地面排水沟数量、坡向及沉沙池根据排出口的位置现场确定. 2、施工要求:(1)每口井上部井壁管10.0m,下部进滤管10m,底部沉砂管2.5m,缠丝间距为3mm,填砾厚度大于10cm,填砾直径为6~12mm。
(2)施工流程:按设计测放井点→钻机就位→凿井至设计深度→清洗井内泥浆,且立即下管并投掷滤料(滤料用φ6~12mm砾石,填至进口下2.5m后改用粘性土)→洗井至井水清澈后完成一口井的凿井施工。
(3)降水井滤水管需用纱布包裹以控制其出砂量。
(4)施工工艺: 1)放线:根据《基坑降水及护壁平面布置图》和现场红线点,用经纬仪结合钢尺施放降水井位置。
2)成孔:在降水井施工位置用CZ-22型钻机冲击钻进,泥浆护壁,成孔时应注意垂直度和孔径,以及泥浆用量,终孔前用皮尺仔细测量孔深。
3)下井管:在检查钻孔深度和直径后,用钻机卷扬机将井管下入孔中,施工时注意井管之间对口吻合和焊接牢固,以及井管应居中, 井管下入设计深度误差不得超过10厘米。
4)填砾石:将筛分后符合要求的砾石沿井管四周均匀倒入孔中,施工时应保持井管垂直。
5)洗井:用空压机将护壁泥浆洗出孔外,泥浆应清洗干净,确保地下水能畅通的进入井管. 七、施工总体程序:测放挖孔桩桩位,开始进行挖孔桩施工→→待挖孔桩灌注完毕→→施工桩顶冠梁并设置变形观测点→→土方挖至-2.50m施工一排挡土板(喷射混凝土)→→土方挖至-5.00m施工二排挡土板(喷射混凝土)→→土方挖至设计标高施工四排挡土板(喷射混凝土) 人工挖孔桩,桩径为径1.4m,桩芯间距2.5m。
挖孔桩施工应从上至下分段开挖,每段开挖深度不应超过1m,且应做好孔内护壁,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待上节护壁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向下开挖;第一节护壁应高出自然地面,并做200mm的倒勾;护壁钢筋采用6.5@200双向绑扎,上下搭接长度为300mm。
八、材料及技术要求1、材料:桩芯及冠梁砼强度C30,喷射C15混凝土作为挡土墙板,连梁砼为C30。
桩及冠梁、连梁中的钢筋采用焊接连接,钢材φ为HPB300,Φ为HRB335。
2、钢筋保护层:梁、桩50; 3、钢筋锚固长度为35d(d为钢筋直径) 4、桩径偏差≤-50,垂直度≤1%,桩底沉渣≤100,锚杆直径偏差≤-20; 5、主筋均采用对接焊接; 6、喷射混凝土厚度应达80mm以上;九、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1、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余侧重要性等级为为二级。
基坑护壁施工应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以确保基坑安全。
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认可。
变形观测应贯穿基坑施工整个过程,即从基坑开挖起,到基坑回填为止。
1)基坑南侧ab段的监控值如下数据控制: 1)围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控值:3.0cm或0.3%H,取二者小值。
围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变化速率2~3mm/d采用。
2)围护结构坡顶竖向位移监控值:2.0cm或0.2%H,取二者小值。
围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变化速率按2~3mm/d采用。
(2)其余段的监控值按如下数据控制1)围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控值:5.0cm或0.3%H,取二者小值。
围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变化速率2~3mm/d采用。
2)围护结构坡顶竖向位移监控值:3.0cm或0.2%H,取二者小值。
围护结构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变化速率按2~3mm/d采用。
(3)、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测量等。
(4)、监测方法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采用TC2000全站仪。
(5)、测量精度要求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测量精度为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