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研究学院:教育学院系教育系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一)选题依据本课题题目为“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研究”,选题依据可以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两个方面说明:1、理论层面:第一,职业期望和职业选择。
职业期望又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也就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
职业选择,是劳动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和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
职业期望与职业选择有密切关系,职业期望得以实现,职业选择是第一步。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第三,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理论。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第四,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
其中,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等都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从成就目标理论分析来看,参加公务员考试时一种趋于自我完善的形式,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自觉性、坚持性人格品质呈正相关。
最后,寻租理论。
权力寻租概念源于经济学中一个解释特定腐败现象的重要理论,即寻租理论,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从一般的人性出发,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各种考量之间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们对利益的衡量,即是利益因素在主导着人们的选择。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对其利益影响的主要因素不仅是各种“名义优势”,更重要的是公共权力带来的特权思想及其派生价值。
,2、现实层面:第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近几年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
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
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人数持续增长,考公务员热高温难降。
据统计,今年国家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下称“国考”)的报名总人数为141.5万,继2009年以来第三次超过百万。
加上各省市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考试人口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考生们将公务员称为“红领”,看作比“白领”、“金领”更高一层次的职业选择。
随着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的增多,相应的培训、时间及财力都会提高,成本自然会提高更多。
现在从几千人中挑一个,过于激烈的竞争,难免会造成考试录用成本上升,目前的考试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过考试录用一个人的节约成本的理念。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不值当的。
第三、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与就业的两大难题,是否有必要考公务员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数据显示,2010年国考最终报名人数为141.5万,总体竞争比例达到了87.3:1。
2010年国考录取比例59∶1,个别职位考录比近4000:1。
对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参加公考的投入和产出是不对称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而结果是不可控的,因为关卡太多,环节过长,竞争风险极大。
因为确实有很多人,为了公考而失去了太多其他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最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对此做一些实际研究,对公务员职业建立科学而现实的认识。
“高烧不退”的公务员报考热,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利益诉求。
工作稳定、不吃青春饭、社会地位高、待遇好,使很多学生考公务员的原因。
但是这对个人职业角色的建构、知识创新、人才成长有消极影响,对于个人来说,以做官为人生唯一价值取向,会窒息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有碍于整个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
(二)选题意义第一、为教育工作者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的真实数据和状况。
第二、在客观审视“公务员报考热”的同时,正确认识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对于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选择报考公务员职业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第三、为教育和政府部门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和依据。
二、国外公务员考试现状在美国,由于待遇偏低,政府公务员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职业。
美国联邦审计总署对几所大学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兴趣普遍不高,愿意报考公务员的只占被调查者的3%左右。
另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务员抱怨自己的待遇比私营企业差得太远。
日本一家公司对将于2011年4月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公务员”。
根据日本人事院(相当于人事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在日本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毕业人数超过10万,去年约为8.6万人,前年为7.8万人,呈逐年递增趋势。
文献综述报告前言国家机关及多个城市的公务员招录减少应届生比例,大学生还会不会挤公务员考试这个独木桥?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23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关就业意向的专项调查显示,仍有34.2%的大学生看好党政机关的就业机会,仅7.0%的大学生“没感觉公务员有吸引力”。
公务员职业的哪些特点最吸引大学生?本次调查显示,66.5%的人首选“福利好”,66.3%的人认为是“稳定性好”;59.5%的人表示“保障好”。
接下来大学生们对此给出的排序依次为:工资高、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其他收入高、权力大等。
据统计,2006 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情况中,除海关外,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系统97 个部门的8662 个职位共有40.6 万余人报名,合格人数达到37 万多。
总的招录比例达到了47∶1,而合格人数与计划人数的比例约为43∶1。
面对这种近乎畸形的狂热,当前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现状:(一)、关于开展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态度调查的必要性与意义徐秋梅(2008)在《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现状解析》一文中指出:在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中, 很多大学生考生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公务员的工作性质, 而是看到大家都报考, 自己也就跟着报了。
一是盲目跟风, 有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 很多学生其实对公务员的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 甚至简单认为“当公务员就是当官”, 跨进政府大门就如同进了“保险箱”; 还有的认为公务员没有竞争压力,就是过着“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清闲生活, 悠哉乐哉, 实际上这些观念都是对公务员职业的误解。
由于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较快, 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所以在考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有某些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阻碍了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推广, 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亟待改进克服。
文科生热考公务员折射出文科教育危机。
文科专业的可替代性强, 重理论知识传授, 轻职业技能培养, 重理论讲解, 轻实践训练, 似乎是所有文科专业的通病。
从表面上看, 文科的很多专业就业面较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政工团等职位都沾边, 招人的单位并不少, 只是每个单位一次需要的人员很少, 常常就招一两名。
理工科相对专业性要强很多, 并且需求量大, 加之很多高校与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采用“订单式”输送, 毕业生就业比较有保证, 还有一些理工科学生也向文科方向就业, 像考公务员、从事管理、文秘等工作, 造成了文科学生更加严重的就业形势。
理阳阳、王挺(2005)在《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大学生权力寻租心态透视》中提到许多大学生认为当上具体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务员便获得了独特的社会地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可获得除了与其职位相匹配的物质价值之外的精神上的满足感。
这种精神享受是其独有的,为一般人所可望而不可及。
在长期以来拥有着“官本位”文化传统的我国,人们心目中的权力,其“管理性”要远远大于“服务性”,因此,“手中握有权力”所产生的价值含量就显得更高。
当然,不同的职位因权力的大小,因分配资源能力的不同,其诱惑力存在着天壤的差别。
显然,不同的权力部门、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权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其含金量也各不相同。
这就可以部分地解读为什么一些公务员职位门庭若市,而一些职位却少有人问津的现象。
但对“公务员热”更据说服力的解释,恐怕是公共权力的“派生价值”具有的诱惑力。
我国正在迈向“法治”之路,有数量众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则规制着庞大的公共权力体系,但社会中“关系”、“人情”的成分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许多大学生看来,一旦考上手中握有权力的公务员岗位,可以作为“相互回报”的筹码进行人情交换。
比如,有人报考公务员看重的是公务员“工资基本不动,抽烟喝酒靠送”的权力寻租和腐败所得;有的人看重的是公务员“权力大,责任小”的悠闲工作状态;有的人看重的是公务员管理社会事务时把玩于掌股之间的自由裁量权力等等。
这种相互照应、相互为对方提供获取稀缺资源的互惠机制,无疑是一种有利于公务员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依托权力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虽然按照潜规则行事而未摆在台面上,但在现实中却是一种“公开的秘密”并“确实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因此,即使公务员再难考,也注定挡不住一些大学生对其狂热追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报考公务员,一些人并不是看中公务员本身的名义工资收入(因为热门职位和冷门职位的名义工资应当是相同的),他们看中的是隐性收入,说穿了,是制度性漏洞带来的很多寻租机会,也就是可以进行交易的权力。
而在许多大学生心目中,不同部门的权力可交易程度是不同的。
这些大学生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糊涂认识,则是认为政府没有建立起有效约束行政权力的机制。
只有当权力未受有效约束而有可能交易的时候,人们才会计算进入不同部门的隐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