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电磁污染与防治(1)
(5)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危害
动物实验和对人群受辐射作用的研究和调 查表明,电磁辐射的作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人体白血球吞噬细菌的百分率和吞噬的细菌数 均有所下降。长期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可能 对抗体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
电磁污染与防治(1)
(6)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眼睛的晶状体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水分, 没有血管,血流量少,散热困难而易吸收电磁 辐射能量,在眼睛的表层组织还没有影响症状 的表现时,晶状体已经有水肿现象产生。
电磁污染与防治(1)
2020/11/28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第一节 电磁辐射基础
一、电场与磁场 二、电磁场与电磁辐射 三、射频电磁场 四、电磁辐射的量度单位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一、电场与磁场
电场——电荷与电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电荷的存在就必然有电场。静止电荷周围的 电场称之为静电场,运动电荷周围的电场则为 动电场,起电的过程就是电场建立的过程。
点活系统、发电机、整流装置……
整流器、发电机、放电管、点火系统……
工频感应场源
大功率输电线、电气设备、电气铁道
污染来自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线场电气设备
射频辐射场源
无线电发射机、雷达…… 高频加热设备、热合机、微波干燥机……
广播、电视与通风设备的振荡与发射系统 工业用射频利用设备的工作电路与振荡系统
家用电器 移动通信设备 建筑物反射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一) 电磁辐射的危害
1、人工电磁场源分类
分类
放 电晕放电

所 致
辉光放电
场 源
弧光放电
火花放电
设备名称 电力线(送配电线)
放电管 开关、电气铁道、放电管 电气设备、发动机、冷藏车、汽车……
污染来源与部件 由于高电压、大电流而引起静电感应、电磁感
应、大地漏泄电流所造成 白炽灯、高压水银灯及其他放电管
电磁污染与防治(1)
(8)导致儿童智力残障
由于电磁辐射对生殖和遗传的不良影响, 可以导致胚胎的先天性缺陷。胎儿在母体内时, 对有害因素的毒性作用比成人敏感,电磁辐射 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大,因此孕妇在怀孕 期的前三个月尤其要避免接触电磁辐射。在胚 胎形成期,如果受到电磁辐射,有可能导致流 产;在胎儿的发育期受到辐射,也可能损伤中 枢神经系统,导致新生儿智力低下。
(一) 电场强度E
l 电场强度的表示单位一般用伏/米(V/m)、毫 伏/米(mV/m)和微伏/米(μV/m)表示;
l 在微波领域,电磁场的强弱常用功率密度来表 示,如瓦/厘米2(W/cm2)、毫瓦/厘米2 (mW/cm2)和微瓦/厘米2(μW/cm2);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二) 磁场强度H
l 磁场强度通常用安/米(A/m)、毫安/米 (mA/m)、微安/米(μA/m)表示 ;
通常将每秒钟振荡十万次以上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 因此射频电磁场也叫做高频电磁场。
电磁污染与防治(1)
频段名称 甚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甚高频 特高频 超高频 极高频
对应波段 万米波(甚长波)
千米波(长波) 百米波(中波) 十米波(短波) 米波(超短波)
分米波 厘米波 毫米波、亚毫米波
缩写名称 VLF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电磁污染与防治(1)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微波电磁辐射还可对人体植物神经系统产 生危害,发 生血液动力学失调、血管通透性 和张力降低等问题,表现为心动不稳(过缓或 过速)、血压波动(下降或升高)、迷走神经 发生过敏反应,心脏房室传导不良等问题。长 期受微波辐射作用的人比普通人更易引发心血 管系统包括脑血管和脑血流方面的疾病。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一) 电磁波的周期(T)、频率(f)、 波长(λ)和波速(V)
l 电磁振荡产生电磁波,各种电磁波的频率与波 长虽不相同,但在空气中均以光速 (C=2.993×108m/s)传播。
l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 :
相对导磁系数µr ,相对介电常数εr ,,空气中均为1 c0——真空中的光速(C=2.993×108 m/s≈3×108 m/s)。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互相垂直的关系可以 用右手螺旋法则来描述,即右手四指由电场强 度方向转向磁场强度方向时,垂直伸直的大拇 指的方向就是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电磁污染与防治(1)
趋肤厚度
l 电磁波能够穿入金属的深度常用趋肤厚度(又 称穿透深度)来表示 :
——媒质的电导率,m/s; ——穿透深度,m。
ε——介电常数,F/m; E——电场强度,V/m; µ——导磁系数,H/m; H——磁场强度,A/m;
电磁污染与。防治(1)
(四)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变化的电场与磁场交替地产生,由近及远,互 相垂直(亦与自己的运动方向垂直),并以一定 速度在空间传播,其过程中不断地向周围空间 辐射能量
电磁波的传播速率
频率范围 3~30千周 30~300千周 300~3000千周 3~30兆周 30~300兆周 300~3000兆周 3~30千兆周 30~300千兆周 300~3000千兆周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电磁波谱
电磁污染与防治(1)
四、电磁辐射的量度单位
(一) 电场强度E
(二) 磁场强度H
电磁污染与防治(1)
(HJ/T10.3-1996)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职业照射导出限值
①系平面波等效值,供对照参考。 ②供对照参考,不作为限值;表中f是频率,MHz;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电磁污染与防治(1)
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①系平面波等效值,供对照参考。 ②供对照参考,不作为限值;表中f是频率,MHz;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150~1200 200~15
体内各器官
1000~ 3000
30~10 眼睛晶状体和睾丸
3000~ 10000
10~3 表皮和眼睛晶状体
10000以上 8以下
皮肤
主要的生物效应
穿透不受影响 过热时引起各器官损伤 组织加热著,眼睛晶状体混
浊 伴有温热感的皮肤加热,白内
障患病率增高 表皮反射,部分吸收而发热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二) 我国电磁辐射标准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了作业场所电磁辐射安全卫生 标准、电磁辐射环境安全卫生标准和干扰控制标准三类标准。
1.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2.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 3.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10346-89) 4. 作业场所超短波辐射卫生标准(GB1043-89) 5.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GB16203-1996) 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GBZ1-2010 ) 7. 国家军用标准 8.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二、电磁场与电磁辐射
电磁场——由于交变磁场的存在,就会在其周 围产生电场;交变的电场又会在其周围产生新 的磁场,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垂直,并与自己 的运动方向垂直。这种交替产生的具有电场与 磁场作用的物质空间,称为电磁场。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二、电磁场与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这种变化的电场与磁场交替地 产生,由近及远,互相垂直(亦与自己的运动 方向垂直),并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其过 程中不断地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的能量称为电磁辐射,亦称为电磁波。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热效应:
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 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 官的正常工作。产生热效就应的电磁波功率密 度在10mW/cm2;微观致热效应1 mW mW/cm2;浅致热效应在10mW/cm2以下。 当功率为1000W的微波直接照射人时,可在 几秒内致人死亡。
l 高频(100千周~30兆周)与甚高频(30~300兆 周)的电场强度用V/m,mV/m、μV/m或分贝表 示;
l 特高频(>300兆周)是以功率密度量度,其单 位为W/cm2、mW/cm2或μW/cm2 。
电磁污染与防治(1)
第二节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及评价
(一) 电磁辐射的危害 (二) 我国电磁辐射标准 (三) 国际电磁辐射标准简介 (四) 电磁辐射评价范围
电磁污染与防治(1)
非热效应: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 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 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 弱电磁场即将对人体产生影响。
电磁污染与防治(1)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
l 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对电磁辐射的作用很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受到低强度微波辐射的反 复作用后,可以引起机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 症候群,表现为疲劳、头痛、头晕、四肢无力、 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多梦或嗜睡), 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不稳、食欲不振、多汗、 心悸、胸闷以及脱发等。
电磁污染与防治(1)
(二) 场区分类及其特点
1. 近区场 l 以场源为零点或中心,在六分之一个波长范围
之内的区域称为近区场。由于近区场的作用方 式为电磁感应,故又称为感应场,感应场内的 电磁能量随着与场源距离的增大而比较快的衰 减。
电磁污染与防治(1)
2. 远区场
l 相对于近区场而言,在六分之一个波长范围之 外的区域称为远区场,由于该区域内的电磁波 以辐射状态出现,故又称为辐射场。
电磁污染与防治(1)
(7)电磁辐射的致癌和治癌作用
一些微波生物学家的实验表明,电磁辐射 能造成机体内的微粒细胞染色体发生突变和有 丝分裂异常,而使某些组织出现病理性增生过 程,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 调查表明,在2毫高斯以上电磁波磁场中,人 群患白血病的机率为正常条件下的2.93倍,患 肌肉肿瘤的为正常的3.26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