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和判断所在页码和标题如下,因为每题就涉及一两句话,不再具体标明出处,要熟悉整个标题所辖的内容,注意从“正确”和“错误”两个方面思考、分析和判断。
P2一、 P5二、 P10(一) P14二、 P21(一) P34二、 P39一、 P44三、 P56一、P59二、 P63三、 P73二、 P83一、 P88二、 P96二、 P108四、 P113二、 P116三、P130一、 P134一、 P136三、 P138一、 P142二、 P155二、 P158三、 P159四、 P166一、P168二、 P178二、 P185五、 P198三、 P204一、 P208三、 P215一、 P227四、 P250一、P253(一) P256三、 P258第二节 P261二、 P268一、 P277一、 P278二、 P301一、名词解释1泰勒原理:由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的环节构成的,这四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各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
2课程共有:一是指课程权力的共有,二是指制定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一种全新的超越论价值观,是理想课程与教学政策制定的关键。
三是从课程与教学权利分配来看是对课程与教学权力下方的一种导向。
3课程与教学目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4课程与教学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5课程开发: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6教学设计: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7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
8班级授课组织:以固定的班级为基础,把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组织。
9分组教学: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10课程实施: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
1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包括简述、讲解、讲读、讲评等方式。
12课程改革: 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涉及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或方向调整,而且常常现在制度层面展开。
13课程评价模式:评价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想建立的系统化、整体化课程评价体系,它对课程的评价活动做了基本的规定或概括性的说明。
14学科结构课程: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它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与相应的研究方法的统一。
15发现学习: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2简答1教学的本质涵义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1.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2.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3.教学活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共同活动4.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2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原因1.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2.教育体制的形成及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3.学术研究的传统习惯4.认识论上的二元论分离是根本原因3美国地方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表现1在课程与教学政策问题上,美国主要是通过地区课程与教学政策来影响学生的。
2美国的教师通过教师联合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制定。
3美国的学生是美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直接影响对象。
4美国的家长也有权参与课程与教学的决定,4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关键)3.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5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史密斯提出五大准则:1.系统知识准则2.历久尚存准则3.生活效用准则4.兴趣需要准则5.社会发展准则6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1.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价值观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3.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5.确定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7学习者中心设计的特点1抛弃了预先确定的目标的观念,学习目标是师生共同设计的。
2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整体概念贯穿其中,范围和顺序的理念减到最低,学习材料多种多样。
3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时间空间方法具有灵活性。
4课程的评价由师生共同的活动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决定,并非教师或行政人员的专利。
8课程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确定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2使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结构有机结合;3研究本学科内外的相互联系与配合;4处理理论与事实、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关系;5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9班级授课组织的局限性(1)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狭隘;(4)不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5)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10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1教学过程是师生个体认识过程与人类认识的过程的统一。
2教学过程是师生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11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德的发展(二)以基础学力为中心,提高课程标准(三)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四)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12编制实作测验的基本要求1明确界定评价的目的,是要以学生评定等级还是要建构学生的档案,或是诊断学生的学习。
2确定实作评价的标准,标准要清楚,有意义,且不宜过多过长。
3提供适当的情境,以引发和判断学生的表现和作品。
4妥善制定使用说明和评价准则,如分数或等级的标准。
应用更活泼和多元的评分及等级,决定评价人员,拟订评价程序,规定评价后的处理方法。
5提供分数或判断来描述实作表现。
13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一)缺少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充分关注和研究(二)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目的认识不足(三)课程与教学评价多是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四)过分强调量化评价(五)课程与教学评价成为权力人士单方面的活动14斯坦豪斯认为的传统目标课程理论的缺陷。
(1)目标课程理论并不以对课堂教学的经验研究为依据,与那些研究成果并不相符。
(2)把课程内容分解成行为目标,是与知识的性质和结构有矛盾的,误解了知识的本质。
(3)课程目标本身的模糊性。
(4)目标课程理论容易导致主体的惰性。
(5)目标课程理论限制了评价的范围。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解和创造性工作。
15 当代西方各国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1应对社会发展中技术经济政治国内外环境的挑战,对课程政策的研究与调整。
2对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研究3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4课程统整的研究5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研究论述1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1.分离说课程是内容(content),教学是过程(process)。
2.关联说(1)连接说: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连结在一起的关系。
课程是课程开发系统的输出结果,又是教学系统的输入成分。
代表人物:约翰逊。
(2)过程交叉说:①教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②教学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③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微观层次。
代表人物:古德莱德。
(3)包容说:一种是说教学包括课程或“大教学论”,代表人物为凯洛夫;另一种为课程包括教学或“大课程论”,代表人物为泰勒、斯坦豪斯、伦德格伦。
(4)目的—手段说:认为课程是目的,教学是手段,代表人物为波姆和贝克。
或课程、教学都是手段。
3.整体说课程与教学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可分割性。
两个层次的表现:一为“循环整体说”;二为“有机整体说”,代表人物为杜威和韦迪2举例分析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价值取向,并探讨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决策模式。
1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标明了这种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最终关注与追求。
(一)中央集权型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统一论”“国家中心主义”,属于国家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和整体利益,追求全国范围内的课程基本统一。
优点:确保受教育者至少获得重要学科的基本深度和广度,保证起码的受教育机会公平;易于形成教材使用的经济规模;便于进行全国性的统一变革等。
弊端: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与地方教育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个人兴趣和个性倾向性相脱节等。
(二)地方集权型的价值取向更多带有所辖地区的特点,强调具体地区适应性,是“适应论”或“地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在复杂的社会中提供了地方组织权威的方式。
但是,往往使儿童适应当前的本地生活,而无法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削弱学生学习先进课程和追求优异学业成就的动机。
(三)学校自主型的价值取向往往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以追求特色与个性为价值取向,为“特色论”的价值观。
优点: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与改进、课程与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等,调动各个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弊端: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教育资源耗费高。
2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决策模式课程共有涵义一是指课程权力的共有;二是指制定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一种全新的“超越论”价值观,理想课程与教学政策制定的关键;三是从课程与教学权力分配来看,是对课程与教学权力下放的一种导向。
“课程共有”是在反思已有的中央集权型、地方集权型以及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制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
课程共有的权力分配课程与教学权力分配涉及多种层次、多个方面,既有来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力量,也有来自学校的力量;既有来自教育行政人员的力量,也有来自课程专家(理论工作者)与课程实践者的力量。
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而言,课程权力共有意味着不同的课程权力主体在课程与教学各类问题上的权限各有侧重,其核心内容是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这三个层次在课程决策上的职责与权限加以明确的规定,体现在课程与教学开发、课程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
3论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及过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因为选取角度、划分方法而有不同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