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课内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
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三、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论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人和”必胜)四、写作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五、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
•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3.虚词。
•之代词他亲戚畔之•助词的三里之城•动词到寡助之至•而顺接,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冽•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逆接,表转折“却、但是”:攻之而不胜(一)解释黑题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翻译下列句子:(1)委而去之(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 ______ 的政治思想。
(2)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3)本文主要的论证是:。
(4)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5)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8)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七巩固练习:解释黑体字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9、池非不深也()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1、以: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②以天下之所顺以:翻译句子: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八、反馈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 B寡助之至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 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橘逾淮为枳》一.词语翻译1.晏子将使楚使:()2.臣请缚一人请:()3. 吏二缚一人诣王诣:4. 齐人也,坐盗。
坐:()5. 缚者曷为者也为:()橘生淮南则为橘为:()生于淮北则为枳为:()6.齐人固善盗乎善:()7.其实味不同实:()8. 水土异也异:()9. 入楚则盗入:() 10. 寡人反取病焉病:()11. 何坐何:()二.句子翻译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4.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三.内容理解1.楚王羞辱晏子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答:---------------------------------------------------------------------2.晏子在论辩中提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用意是什么?答:--------------------------------------------------------------3.晏子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结束论辩,说说句中隐含的对齐楚两国的评价。
齐国:--------------------------------------------------------------- 楚国:---------------------------------------------------------------4.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出了晏子哪些值得人钦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答:---------------------------------------------------------------- 四.常识填空晏子,名,字仲平,时期齐国政治家,以善于著称。
《引婴投江》1、《引婴投江》一文出自,是由时期(人名)组织门客编撰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人问其故.()(3)其子岂遽.善游哉()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4、读完上文,你获得怎样的启发?《刻舟求剑》一.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各2.5分)⑴、有过.于江上者过: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⑵、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引:人问其故.故:⑶、此.其父善游此:此其.父善游其:⑷、此其父善.游善:其父虽.善游,虽:⑸、其子岂.遽善游哉?岂:其子岂遽.善游哉?遽:⑹、以此任.物任:亦必.悖矣必:⑺、亦必悖.矣悖:楚人有涉.江者涉:⑻、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坠:遽.契其舟遽:⑼、遽契.其舟契:是.吾剑之所从坠是:⑽、舟止.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11)、求剑若.此若:像不亦惑.乎!惑:糊涂二、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33分)1.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4.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5.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三、写出古文的寓意(12分)《引婴投江》:《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