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圆的知识点总结椭圆的中心及其对称性;判断曲线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依据;如果曲线具有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也具有另一种对称性;注意椭圆不因坐标轴改变的固有性质。
下面是圆的知识点总结。
一、教学内容:椭圆的方程高考要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重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难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二、知识点: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定义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第二定义:平面内到动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0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图形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性质焦点在x轴上范围:对称性:轴、轴、原点.顶点:, .离心率:e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定义式:范围:2、椭圆中a,b,c,e的关系是:(1)定义:r1+r2=2a(2)余弦定理: + -2r1r2cos(3)面积: = r1r2 sin ?2c| y0 |(其中P( )三、基础训练:1、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坐标是,长轴长为___2____,短轴长为2、椭圆的值是__3或5__;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___;4、已知椭圆上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的距离是7,则点P 到另一个焦点5、设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B1B是短轴,,则椭圆的离心率为6、方程 =10,化简的结果是 ;满足方程7、若椭圆短轴上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8、直线y=kx-2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顶点,顶点在椭圆上,则10、已知点F是椭圆的右焦点,点A(4,1)是椭圆内的一点,点P(x,y)(x0)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的最大值是 8 .【典型例题】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短轴长为4,求椭圆的方程.(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右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2,到右顶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方程.解:设方程为 .所求方程为(3)已知三点P,(5,2),F1 (-6,0),F2 (6,0).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求以为焦点且过点的椭圆方程 .解:(1)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求经过点M( , 1)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解:设方程为例2、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439km,远地点B(离地面最远的点)距地面2384km,并且、A、B在同一直线上,设地球半径约为6371km,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 (精确到1km).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使点A、B、在轴上。
则 =|OA|-|O |=| A|=6371+439=6810解得 =, =.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为例3、已知定圆分析:由两圆内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根据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此结论:上式可以变形为,又因为,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 为焦点的椭圆解:知圆可化为:圆心Q(3,0)。
设动圆圆心为,则为半径又圆M和圆Q内切,所以。
即,故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且PQ中点为原点,所以,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 |和|(1)求椭圆的方程;(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 =120,求 .选题意图:综合考查数列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比定理进行解题.解:(1)由题设| |=2| |=4(2)设,则 =60-由正弦定理得:由等比定理得:.说明:曲线上的点与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曲线三角形,与曲线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正(余)弦定理,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问还可用后面的几何性质,借助焦半径公式余弦定理把P点横坐标先求出来,再去解三角形作答例5、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轴作垂线段PP?@,求线段PP?@的中点M 的轨迹(若M分 PP?@之比为,求点M的轨迹)解:(1)当M是线段PP?@的中点时,设动点,则的坐标为因为点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
所以有所以点(2)当M分 PP?@之比为时,设动点,则的坐标为因为点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
例6、设向量 =(1, 0), =(x+m) +y =(x-m) +y |+| (I)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II)已知点A(-1, 0),设直线y= (x-2)与点P的轨迹交于B、C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 ?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I)∵ =(1, 0), =(0, 1), | =6上式即为点P(x, y)到点(-m, 0)与到点(m, 0)距离之和为6.记F1(-m, 0),F2(m, 0)(0|PF1|+|PF2|=6|F1F2|又∵x0,P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的右半部分.∵ 2a=6,a=3又∵ 2c=2m, c=m,b2=a2-c2=9-m2所求轨迹方程为 (x0,0( II )设B(x1, y1),C(x2, y2)。
而y1y2= (x1-2)? (x2-2)= [x1x2-2(x1+x2)+4][x1x2-2(x1+x2)+4]= [10x1x2+7(x1+x2)+13]若存在实数m,使得成立则由 [10x1x2+7(x1+x2)+13]=可得10x1x2+7(x1+x2)+10=0 ①消去y,得(10-m2)x2-4x+9m2-77=0 ②因为直线与点P的轨迹有两个交点.由①、④、⑤解得m2= 9,且此时△0但由⑤,有9m2-77= 0与假设矛盾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实数m,使得例7、已知C1:,抛物线C2:(y-m)2=2px (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Ⅰ)当ABx轴时,求p、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Ⅱ)若p= ,且抛物线C2的焦点在直线AB上,求m的值及直线AB的方程.解:(Ⅰ)当ABx轴时,点A、B关于x轴对称,所以m=0,直线AB的方程为x=1,从而点A的坐标为(1, )或(1,- ).此时C2的焦点坐标为( ,0),该焦点不在直线AB上.(Ⅱ)当C2的焦点在AB上时,由(Ⅰ)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因为C2的焦点F( ,m)在y=k(x-1)上.所以k2x2- (k2+2)x+ =0 ②设A(x1,y1),B(x2,y2),则x1+x2=(3+4k2)x2-8k2x+4k2-12=0 ③由于x1、x2也是方程③的两根,所以x1+x2=又m=- m= 或m=-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例8、已知椭圆C: (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M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 = .(Ⅰ)证明:(Ⅱ)若,△MF1F2的周长为6,写出椭圆C的方程;(Ⅲ)确定解:(Ⅰ)因为A、B分别为直线l:y=ex+a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A、B的坐标分别是A(- ,0),B(0,a).(Ⅱ)当时, a=2c由△MF1F2的周长为6,得2a+2c=6a=2,c=1,b2=a2-c2=3故所求椭圆C的方程为(Ⅲ)∵PF1l PF1F2=90BAF1为钝角,要使△PF1F2为等腰三角形,必有|PF1|=|F1F2|,即 |PF1|=C.设点F1到l的距离为d,由即当(注:也可设P(x0,y0),解出x0,y0求之)【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动点M到定点和的距离的和为8,则动点M的轨迹为A、椭圆B、线段C、无图形D、两条射线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A、 C、2- -13、(20XX年高考湖南卷)F1、F2是椭圆C:的焦点,在C 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A、2个B、4个C、无数个D、不确定4、椭圆的左、右焦点为F1、F2,一直线过F1交椭圆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为A、32B、16C、8D、45、已知点P在椭圆(x-2)2+2y2=1上,则的最小值为6、我们把离心率等于黄金比是优美椭圆,F、A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等于A、 C、二、填空题7、椭圆的顶点坐标为和,焦点坐标为,焦距为,长轴长为,短轴长为,离心率为,准线方程为 .8、设F是椭圆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i(i=1,2, ),使得|FP1|、|FP2|、|FP3|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 .9、设,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则得 .10、若椭圆 =1的准线平行于x轴则m的取值范围是三、解答题1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1)和椭圆共准线,且离心率为 .(2)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和,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12、已知轴上的一定点A(1,0),Q为椭圆上的动点,求AQ中点M的轨迹方程13、椭圆的焦点为 =(3, -1)共线.(1)求椭圆的离心率;(2)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 、 R),证明为定值.【试题答案】1、B2、D3、A4、B5、D(法一:设,则y=kx代入椭圆方程中得:(1+2k2)x2-4x+3=0,由△0得: .法二: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6、C7、( ;(0, );6;10;8; ; .10、m 且m0.11、(1)设椭圆方程 .所求椭圆方程为的坐标为13、解:设P点横坐标为x0,则为钝角.当且仅当 .14、(1)解:设椭圆方程,F(c,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x-c,代入,化简得:由 =(x1+x2,y1+y2),共线,得:3(y1+y2)+(x1+x2)=0。
又y1=x1-c,y2=x2-c3(x1+x2-2c)+(x1+x2)=0, x1+x2=(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可化为x2+3y2=3b2∵M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