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毕淑敏《格布上的花》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毕淑敏《格布上的花》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毕淑敏《格布上的花》有感_读后感_模板谁的格布能开花——读毕淑敏《格布上的花》有感原创:赏月听泉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记住毕淑敏的。

依我的记忆而言,若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是记不住一个人的名字的。

但她的名字仍停驻在记忆里,缘由却很自然的忘记了。

毫无疑问,以前看过她的作品。

但没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也没有很清晰的感觉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直到拿到这本”心理散文卷”文集——《格布上的花》。

看到这个名字,我就觉得很符合毕淑敏本人。

格布,我的感觉中,有一种乡土的朴实和亲切。

记忆中最早最寻常的褥单,不是蓝白相间的格布,便是红白相间的。

这便如她本人,朴实,亲切,寻常。

而她手中的笔,便轻描着格布上的花,令这寻常的格布变得不寻常。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太浮浅了。

应该说,这本书编辑得比较散乱,各种时期的散文交错散乱地收集在一起,没有按时间按类别集中的整齐的排列开。

但这丝毫不损文字本身的魅力。

她的文字可以用得上这么几个词:大气,厚重,哲理,慈悲。

也许是因为经历,也许是因为年纪,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性格,她的文字中少有小女儿情态。

这并不是说她缺少细腻,而是说,她在细腻温婉之中,更有一种寻常女性难得的冷静与理性。

所以王蒙说: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时刻跟着毕淑敏的笔端……她正视死亡和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她是要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

既然是心理散文,文中就一定少不了很多真知灼见。

在她笔下,这些真知灼见贴切而通俗,但又优美而精准地表达着。

谈到写作的目的,她说:好像有条西谚说过,快乐是世界上唯一与人分享而不会减少的东西。

当自己因为什么而愤怒的时候,也想振臂一呼,不敢期待应者云集,总希望有廖落的回声,使自己不致太孤单。

伤感的时候,因了本性中的脆弱,渴望有人听到我的叹息。

跋涉太过劳苦的时候,屡屡想停下脚步,回眸张望,盼着能在茫茫的路途中,碰着个伴儿与我同行。

哀伤的时候落下的泪,也希望它能坠下草丛融入一地露珠……(《写作的目的》)对于变化,她说: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

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蚀骨消魂的痛,变化就不够清醒和完整。

(《变化的哀伤》)我非常喜欢她去美国访问一些心理和医疗机构的散文。

那些文字,是触动心灵的。

因为涉及到人最根本的生存和死亡的方式。

她不回避死亡,她说: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

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

死亡,其实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艾滋之椅》)说到对一些喜欢的事物,人们有时候并不一定要拥有,她揭示其中奥秘道:一些有着深刻寓意的画,是只能看不能买的。

买下来,挂在自己的房间,我们脆弱的灵魂经不住这种持久而无可逃避的敲打。

如同香氛太盛的花木,夜间要移出卧室。

它会使人痴迷。

为了维系世俗的平衡,人们只好掉头而去。

(《会吐火的龙》)而所谓”格布上的花”,也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她说:好日子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

就是说,你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好日子——天天蜜里调油;也不可能都是坏日子————每时每刻黄连拌苦胆。

必是好日子坏日子交叉着来,如同一声花格子布。

……有爱的日子,也许我们很穷,但每一分钱都能带给我们双倍的快乐。

也许我们的身体坏了,每况日下,但我们执着相爱的人的手,慢慢老去,旅途就不再孤独。

也许我们是平凡和微渺的,但我们竭尽力量做着喜欢的事,心中便充溢温暖安宁。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好日子了。

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绽开了鲜花。

(《格布上的花》)请原谅我浮浅的笔,描不出她作品的皮毛,更描不出格子布上的花。

看到她的散文,只觉得自己的浅薄和无力。

经历,是一笔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财富。

而将这种财富浸染于笔端,成为一种风格,一种力量,毕淑敏做到了。

这是大家之风。

但我还是喜欢用格子布来形容她。

看惯了那些小情调,小哲理,面对如此朴实的格子布,面对这不敢让人逼视的花,面对这智慧而悲悯的女子,我肃然起敬。

End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

“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某个周末的早晨,闲来无事,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翻阅,一页,两页……第30页,60页……作者的文笔犹如魔法中的魔杖一般将我深深吸引。

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

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和老师……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

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

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为什么贫穷》读后感几个世纪前,贫穷现象乃是必然的。

那些国王和王后,如果不算其城堡和珠宝,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其实也是贫穷的,他们没有享受过暖气、电话或冰箱,更不要提低脂快餐和上网。

然而今天,当世界上一部分已经非常富裕了,那为什么另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富裕的世界中却始终存在着贫穷,这是困扰着所有经济学家的最难解的迷。

穷国的人跟富国的人一样地聪明和富有进取精神。

他强调指出,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穷国的绝大多数人过着一种没有法律保障的生活。

他们对自己的土地、住宅或企业没有法律上的权利,因而他们不能利用这些财产作贷款的担保。

他们常常得不到供水和供电这类公共服务。

今天阅读巴菲特相关书籍看到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天上帝对财神说:“你为什么总让富人越来越富有,而让穷人越来越穷呢?”财神回答:“富人有富有的习惯,穷人有贫穷的习惯呗。

那都是因他们各自习惯而决定的。

”上帝不相信,于是片盒财神打了个赌。

()财神在路边建了个厕所,把金元宝放在厕所里。

一个穷人过来了,就要在路边“唱歌”,上帝急忙上去阻拦说这样既不文明又不卫生,前面有个新建的厕所,让他到厕所里去。

穷人嘴里骂到:“你以为你是上帝就大不了啊?大爷我爱在这撒尿拉屎,你能这么着?”于是就在路边解决了,也不理会来往的行人看见。

接下来,一个富人过来了,也要尿尿,虽然这是路边没有一个人,但他还是进去厕所解决,结果在厕所里见到了金元宝。

因此,除非把钱放在穷人的口袋里,不然他们的习惯已经注定他们和金钱无缘。

富人则不然,他们的眼里常常能看到穷人看不到的商机以及危机,他们的思想与习惯就是起着他们致富的关键。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800字刘洪波假期里阅读了学校推荐的由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这本书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目的都是上好课。

然而,学校的责任就是在于上好课吗?教师的责任就在上好课吗?不是的,学校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为民主主义社会作好准备。

倘若一年之后,这人课堂哪怕有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没有得到保障,就会出现厌学的儿童,那么,这所学校就不能说是尽了责任,教师也不能说是尽了责任的。

”这段话听起真的很苛刻,但扪心自问,细细思考,又确实是字字珠玑,因为,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啊,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到最冠冕堂皇的理论支持。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

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可见,创建学习共同体,决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深层次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个观念就是要真正的对学生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真正的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保障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并能看到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痕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