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社会科学综论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单卫华(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为邦本,与民休息;勤谨为政,躬行节俭;倡廉惩贪,严整吏治等三个方面。

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也带有朱元璋的个人印记。

[关键词]朱元璋;廉政思想;民主邦本;明朝吏治[基金项目]此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中国廉政文化史∀(立项编号:07JDB11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10)04#0168#02[作者简介]单卫华(1970#),女,山东成武人,山东警察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尽管其反贪倡廉的目的在于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确保朱氏天下的万世之基,但是,今天我们深入分析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

一、朱元璋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民为邦本,与民休息明朝开国君臣继承了儒家学说的民本思想,此可归结为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发端和目的。

朱元璋集团大多数人经历了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深知人民群众的威力,加以开国重臣著名儒士宋濂等的引导,使朱元璋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认为:!民者,国之本也∀[1],!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2]至于如何才能安民、爱民?这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经常与其辅臣刘基、宋濂等探讨的问题。

刘基认为生民之道在于施仁政。

朱元璋认为对施仁政不能光讲大道理,要把它具体化,真正使老百姓衣食给足,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克己清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允许欺压百姓,巧立名目,鱼肉百姓。

由此可见,朱元璋把官吏清廉问题上升到关系民心向背和国之存亡之高度,即如他对辅臣所言,!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纵驰∀[3],!人皆苦元政,不恤其下也∀[4]。

所以他强调统治集团只有坚持自身的廉洁,才能有助于缓解民瘼、促进生产恢复,进而确保王朝统治得以永固,避免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

其在位期间,切实贯彻!不尽人之财使人有余财,不尽人之力使人有余力∀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百姓负担。

据统计,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一年时间里,他下诏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达七十多次。

为保证农时,朱元璋还注意!简兴作,节徭役∀,[5]在1382年下令:!自今凡有劳民之事,必奏请而后行,毋擅役吾民也。

∀[6]在朱元璋推行的一系列安民、惠民措施下,明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因元末长期战乱造成的!民物凋残∀的残破景象大为改观,社会日趋繁荣,吏治也比较清明。

正如∃明史%循吏传&所说:!自明兴至洪(熙)、宣(德)、正(统)间,民淳俗富,吏易为治。

而其时长吏亦多励长者行,以循良见称。

∀(二)勤谨为政,躬行节俭朱元璋秉承了儒家勤政、寡欲的思想。

朱元璋认为,!安危治乱,在于能谨与否耳。

∀[7]他常与辅臣道:!以朕观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白皋白皋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8];反之,!欲心一生,则奢侈淫佚,无所不至,不旋踵而败亡随之矣∀[9]。

所以朱元璋即帝位后,不仅经常告诫各级官吏要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处治思乱∀,[10]切忌贪图安逸,苟且职事,而且敢于以身作则。

朱元璋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11]真可谓废寝忘食。

朱元璋的躬行节俭更是皇室群臣效仿的楷模:早在荡平陈友谅时,有地方官员上缴其镂金床,朱元璋!即命毁之∀,叱问有司:!弘俭约、戒奢欲,以厌众心,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己之奉?!∀[12]洪武十年大内宫殿告成,明太祖见规制不侈,不以为陋反以为乐,并进一步劝慰臣工:!须体朕怀,共崇节俭,庶几无悔。

∀[13]后来,由于明皇城所建靠近秦淮河及钟山山麓,地势低且潮湿大,朱元璋晚年尤以此为苦,但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拒绝改迁,担心!改建病民∀;他甚至在内廷的空地上广植油桐树和漆树,利用每年收获的油、漆作为修葺大内营建的原料,尽可能地减轻百姓的负担。

自己所用的座驾,明太祖也大加裁省,改玉制为木制,以铜饰代金饰∋∋诸如此例在∃太祖实录&中俯拾皆是,绝不能简单地看作这是朱元璋锱铢必较,而是应该恰如他自己所阐明的:!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检制其心,惟恐骄盈,不可复制∀,所以只有!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靡,必至丧德∀[14]。

在朱元璋亲力亲为的号召下,宫府之内一切基本求俭避奢,皇后马氏更是督率宫女早晚针缝女红为业。

(三)倡廉惩贪,严整吏治朱元璋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惩处贪官污吏最严厉、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15]的观点,认为!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16],由此他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在洪武年间展开了一系列建廉惩贪的刚猛作为。

一方面,治峻法惩贪官。

明代前期治吏之严酷,可谓历史上首屈一指。

∃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体现。

∃大诰&并不是法律条文和量刑标准,而是一种法外之法,把!法外用刑∀合法化。

∃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刖足、阉割、枭首、族诛、凌迟等三十多种,这都是国家正式律法∃大明律&所未载的。

同一犯罪,尤其是贪污罪,∃大诰&的处罚规定也要比∃大明律&大大加重。

为了达到警示教育全体臣民的目的,朱元璋还要求!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168第16卷第4期 工会论坛 V ol.16No.42010年7月 T r ade Unions (T ribune Jul.2010臣民,熟观为戒∀。

在朱元璋的倡导下,∃大诰&风行全国,人人读之,人人讲之,以至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出现了十九万三千四百余士人齐聚京师汇讲∃大诰&的空前景象。

考虑当时不甚发达的水陆交通,其规模何其壮观!朱元璋还创制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17],做成人皮偶挂于原署以警示后任。

贪官污吏固然要严惩不贷,但以明太祖这种全无人道的极端手法来惩治,使原来沉寂经年的肉刑死灰复燃。

朱元璋这些重惩赃吏的严峻之举,虽有矫枉过正之处,但确实也起到了澄清吏治的作用。

正如∃明史%循吏传序&中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不变矣。

下逮仁、宣,扶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百余年。

∀此话虽不免有夸大之词,但吏治有所清廉则是事实。

惩贪的另一面是任贤能奖廉吏。

对一些廉俭之士,朱元璋则不惜征举旌表,如洪武元年,他诏令各级官员推举人才,其科目包括:职品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廉等。

对于那些真正做到廉洁自律、视民如伤的国家栋梁亦不吝啬名爵,!圣祖特严赃吏,而禄及倚庐,所以劝廉,至详至渥。

∀[18]比如,济宁知府方克勤、监察御史陶、平阳县令张础、建阳县令郭伯泰、新化县丞周舟、繁峙县主簿虞文采等等都受到朱元璋多次提拔,如果所辖士民要挽留此等廉官良吏,甚至能够得到晋秩留任二三十年不易的特典。

在这种奖励清正廉明官吏的氛围下,当时大多数官吏亦为官勤政廉明为己任,出了许多清官。

明史专家毛佩琦称:!∃明代%循吏传&里记载,在明代的清官中,仅朱元璋一朝的清官数量就占整个明王朝的三分之二。

∀[19]综观朱元璋的整个帝王生涯,一手抓惩贪,一手抓倡廉是他一贯的廉政举措。

所以,对明初!重典时代∀的概括不光是!刑不得不重∀也包括!奖不得不重∀,表现出了朱元璋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二、朱元璋廉政思想的成因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同时也带有朱元璋的个人印记。

(一)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是其廉政思想形成的重要社会背景首先,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是朱元璋新兴明王朝面临的一大难题。

元末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相当严重,造成!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20],百姓流离失所,一切凋敝,!租税无所从出∀[21],经济几陷崩溃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节流禁贪、与民休息,才能使被长期战乱摧残得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重新获得稳定和活力,从而达到巩固新王朝统治的目的。

所以,开国之初,朱元璋就曾谕天下府、州、县官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

∀[22]其次,官风鄙薄、吏治不清是朱元璋新兴明王朝面临的严峻政治形势。

明朝建立之初,面临的不仅是战乱以后山河破碎的严重形势和百废待兴的创业局面,而且统治阶级内部受元末官场贪腐风气及开国功臣中居功自傲、贪图安逸享乐思潮的影响而官风鄙薄、吏治不清。

当时,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地方豪强横行无忌。

在中央,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洪武十八年骇人听闻的郭恒贪污秋粮案,除郭恒外,该案还涉及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德等,贪污粮食竟达2400多万担。

连中央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也!假御史之名,扬威胁众,恣肆贪淫∀。

[23]地方官吏的贪污受贿行为更不逊色于中央官吏,他们利用征收钱粮的机会肆意侵渔百姓。

面对这种形势,作为明王朝创建者朱元璋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廉政肃贪措施。

(二)贫贱的出身和年少的流离塑造了朱元璋宽民勤俭、重典治吏的个性心理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对其廉政思想的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安徽凤阳人。

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当时的视角来看,出身极其卑微,较之有!平民皇帝∀之称的汉高祖刘邦犹尤不足,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出身贫苦农民的皇帝。

他出身于一个赤贫的农户家庭,十七岁时因家乡爆发!旱蝗,大饥疫∀[24]而父母与兄长相继病死。

至此朱元璋过上了无依无靠、辗转流离的生活,甚至一度出家为僧靠云游乞讨过活,但最终凭借自身实力并依靠淮西军功集团和农民起义军而夺得天下、高登九五。

正是由于这一番迥异于历代开国帝王的!平民∀经历,朱元璋备知民间之苦寒与官场之痼疾。

因此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令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25],并由此而构成了朱元璋宽以待民、重典治吏政策的心理基础。

称帝后,他常称:!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26],说起农事之艰辛,还曾流泪不止。

显而易见,朱元璋作了皇帝仍然没有忘记农民的辛苦,对广大劳苦百姓富有同情之心。

朱元璋对蛀蚀国家社稷的贪官污吏则恨之入骨,憎恨他们对农民的!刻剥虐害∀,所以他经常对臣下说:!昔日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