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0至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0至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用诗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2)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_____。

(北朝民歌《敕勒歌》)(3)“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____________》) (7)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知章《咏柳》)(8)《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澄.清(chéng) 酝酿.(niàng) 粗犷.(guǎng ) 着.落( zháo)B.静谧.( mì) 窠.巢( kē ) 烘.托(hōng) 应和.(hé )C.吝啬.(sè) 嘹.亮(liáo ) 贮.蓄(zhù) 莅.临(wèi )D.高邈.( miǎo) 花苞.(bāo ) 淅.沥( xī )屋檐.(yán)3.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①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高居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排行榜首位。

②这部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③影片体现的英雄情怀、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④由于《流浪地球》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下列加点的四个词语,有一个不是名词,选项是()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A.雨B.水花C.上D.会5.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三、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面具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艺术。

你受邀参加“面具文化”博览会,在入口处你收到一张活动单。

6.最适合中国面具馆书鉴的-句宣传语是( )A.走进博览会,聆听大千世界的声音B.走近面具,一起了解世界文化遗产C.汉字——带领我们走进神秘的面具世界D.面具——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文化使者7.在中国面具馆,一位外国友人对一幅你熟悉的花脸(关羽)面具很感兴趣,你想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符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 )①互留地址②介绍课文《花脸》③介绍面具知识④与对方打招呼⑤讲述桃园结义的故事A.③①②⑤④B.④③⑤②①C.③①④②⑤D.④②⑤①③四、诗歌鉴赏阅读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解释加点字或词语。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9.很多诗首句写景点明季节,比如“峨眉山月半轮秋”,起句“秋”点明季节,“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了是时节。

10.请你根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一段李白当时的心理活动。

11.这两首诗都写了很多地名,请你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A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自朱自清《春》)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12.《春》中“春雨”的特点是;《雨的四季》中“春雨”的特点是。

13.请判断下列语句景色描写的感官角度。

A.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B.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14.朗读要讲究技巧,比如重音、停连等。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请你谈谈为什么要重读“发亮”、“逼你的眼”?15.杜甫《春夜喜雨》中描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B两句,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句诗意?说说你的理由。

16.“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中一词“烘托”,字典里有以下三种意义,你认为本句中是哪一种意义?并说明理由。

A.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B.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C.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选项:理由: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巴山夜雨钱歌川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

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甚或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

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

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

池中之雨清亮,瓦上之雨沉重。

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

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

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可贵的友情。

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

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

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

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

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吗?⑥然而好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

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

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

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

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

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

我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

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

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天,又熬了一年。

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

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

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

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

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

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

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

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

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

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

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

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

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

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

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⑩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

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

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不过是不得已的苦事。

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⑪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

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我”在巴山的遭遇。

18.下列两句都是写春雨,却又很相似。

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请赏析。

A.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9.仿造示例提问题并且解答。

示例: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问题:“穿过”改成“经过”,好不好?赏析:不好,①“穿过”一词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在雨丝中行走的轻快与惬意,②同时与上句的“像一把梭子”这个比喻更加贴切,并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相呼应,前后一体。

④“经过”一词过于平淡,没有以上的表达效果。

句子: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

问题:__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20.请你联系文章谈谈,诗人和“我”对巴山夜雨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1.雨,是生活中最寻常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