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小故事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中国保尔”钟赤兵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独腿将军,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毛泽东曾亲自为他颁发红星奖章。
他就是凭着顽强毅力以残缺之躯走完长征路的钟赤兵。
他顽强的精神可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相媲美,所以许多人亲切地把他称作“中国保尔”。
1935年2月,红三军团所属各师整编为四个团,21岁的钟赤兵由原五师政委改任十二团政委。
在指挥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钟赤兵的右小腿被子弹击穿,血流如注,但他拖着伤腿坚持指挥,直至昏迷。
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后,钟赤兵被送到野战医院。
医生决定立即实施截肢手术。
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没有麻药,医生就用绷带把钟赤兵绑在门板上,手术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条断成半截的木匠锯。
手术中,钟赤兵忍着如万箭穿心的剧痛,却始终没哼一声。
之后伤口感染又进行了两次截肢手术,就这样,钟赤兵忍受了三次“拉锯痛”,常人根本无法想像这样的疼痛。
部队进入彝族、藏族聚居区后,当地反动武装不断打冷枪袭击红军,部队不得不尽量隐蔽、疏散行军。
钟赤兵为缩小行动目标,坚决不躺担架,硬是咬着牙坚持一个人拄着双拐一瘸一跛地走,或者一点一点慢慢爬,经常从高处滚下来,爬起来继续走。
就这样,钟赤兵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最终到达了陕北。
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
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
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
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
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但是考虑到王新兰年纪太小,徐立清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
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
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
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
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
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
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夹金山的一天舒启兴是一个15岁的砍柴工,在地主家备受折磨。
这一年秋天,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夹金山南麓的宝兴县。
红四方面军在宝兴先后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地方武装和游击队。
舒启兴看他们给穷苦人饭吃,比在地主家呆着强,就偷偷跟着队伍走了。
1936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转移去康北藏区,舒启兴跟着队伍翻越了夹金山。
他们是在种苞谷的季节翻雪山的。
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爬山了,雪山很难翻,他们走得很快,一直走到天黑。
战友们用柏树皮和干竹子扎起火把,砍来竹竿、树枝做成拐杖,用藏民送来的干海椒做御寒食品,饿了只能吃上一口雪。
大家互相鼓励着,搀扶着,艰难地往上爬。
越往上走,路越险,高原反应越大,人也越头晕,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头看,脚底下也有人。
这时候人已经走到了疲倦的极限,但是谁坐下来,谁就永远起不来。
雪山的天气就像孩子脸,变化无常。
一开始还艳阳高照,突然间就能狂风暴雨,下起冰雹。
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没经验,都把斗笠顶在头上,结果斗笠全被砸得破破烂烂的。
后来就用洗脸盆顶在头上,陶的、铜的,冰雹敲打在上面“叮叮当当”就像音乐。
有时候大家没有来得及准备,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大家只好用手捂着脸走路,冰雹砸在手上,生疼生疼的。
还有好些战士猝不及防,跌倒了,滑下山了,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午后时分,队伍到了山顶。
大家都很累,也很高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不过山顶空气稀薄,大家没敢停留就继续往下走了。
傍晚,舒启兴所跟随的连队终于翻过夹金山,抵达小金县。
下山后,连队遭到当地土司武装突然袭击。
子弹从他的右手手肘射进,又从右肩膀穿出,他旁边的几个战友都牺牲了。
为了养伤,舒启兴被留了下来。
带着连队发的30斤粮食,返回了家乡。
军需处长的故事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
风雪太大了。
他的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灭。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
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风更狂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中央红军女红军邓颖超日夜看护重病中的周恩来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红二师第四团,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到达四川省懋功县城东南的达维镇,在附近的木城沟土桥上与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193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来到达维镇,当晚两个方面军举行了会师的庆祝大会。
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
从懋功到毛儿盖的3个多月时间,中共中央与张国焘之间展开了反反复复的北上与南下之争。
在毛儿盖较长的休整间,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了严重的肝脓疡,昏迷不醒长达三天三夜。
在这几个日日夜夜里,邓颖超一直守护在周恩来的身旁。
李治和王斌两位医生,让战士到六十里外的雪山上取来冰块,冷敷在周恩来的肝区上方,以控制炎症不向上发展,引导向下排脓。
邓颖超夜里看着周恩来,睡也睡不着,于是就把周恩来的灰色毛背心拿来,在油灯下面捉虱子,结果一口气歼灭了173只。
后来,周恩来终于醒了,排出了半盆子绿色的脓。
邓颖超感到万幸,因为这种病在当时的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两次让马部队越过了夹金山,临近下山时候,董必武的马夫掉队了,没有人牵马。
就临时让一个叫钟珠瑞的年轻小伙子给他牵马。
前面有一条冰河沟,小钟在前面拉着马,董必武跟在马后。
水流特别急,又特别冰冷,每个人的脸都冻青了。
大家咬紧牙关,小心翼翼地往河里走去。
小钟牵着马往前一跳,刺骨的冷水让马突然受到了惊吓,蹄子向前一蹬,猛地拽了一下缰绳,小钟没有防备,一不留神就被拽到河里去了。
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一个漩涡就把他卷了进去,几秒钟的时间就把他冲走了五六十米远。
大家见状立刻去救小钟。
最后,毛主席的担架队里有几个水性特别好的,才把他拉了上来,虽然呛了许多水,还好没有生命危险。
上来后,小钟冷得瑟瑟发抖,牙齿咯咯响。
董必武就把自己的马让给他,说:“小钟,你骑着,革命的路还很长。
”“不,我能坚持住,您身体不好,还是您骑吧。
”小钟推让着说。
董必武指挥其他战士,硬是把小钟抬上马。
自己则大步向前走去。
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时,小钟又面临一次危险:他的脚冻得不听使唤了,好像没在自己身上长着,连麻麻的感觉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