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主阵地。

而课堂组织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互动的规定性得以体现的状态和规则。

建构一种和谐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秩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该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呢?
一、充分有效的备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组织”的前提。

备好课,真备课,备真课,是教师真与学生交流的大前提。

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课堂教学中呈现出:
1、有的老师边看教案边讲课。

想一想,这样的课堂老师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流程,只想着自己的那两句导语等,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组织、调控,缺少了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互动。

备课不充分的体现。

2、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是“学来的教学思路”、“看来的教学流程”。

别人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你,这种照抄照搬亦步亦趋的课堂教学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不流畅、限制你教学思路的现象发生。

进而导致教者不能很好的组织教学、对生成资源视而不见、“走教案”的极端现象。

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高付出、低回报”的状况充分的备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师生互动充分,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只有充分的备课,讲课才能拓展,讲读才能深入,引导才能顺
利。

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积累知识的过程、积淀经验的过程、当然也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备课要充分,要充分备课。

(二)充分备课要求:
1、教师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
2、研读课程标准及教参,把握好教学的知识目标,找准训练点,思考怎样训练有效。

3、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制定适应于学生发展状况的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设计问题,去设计练习。

4、明确重难点,有前瞻性地预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事件等等,充分地备课,把握好生成,让所备课的内容、流程及可能的生成和预设的生成等熟于胸中,运用自如。

有了充分的备课教师就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

初鹏月老师反思的好:他说,由于自己琴弹得不够熟练,不能完全脱离谱子,不看琴键就不能熟练弹唱,自然造成眼球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进而缺少了对学生演唱情绪的调动,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可见,教师充分地备课、充分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二、营造良好的课始氛围。

教师精心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有意识的营造好轻松愉悦投入的教学情景。

预备铃一响,教师先用眼神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上课铃一响要立即登上讲台,此时应环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情绪如何,同时,还应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做好示范,暗示学生振作精神,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其次,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认识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学生的情感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以感染每一位学生,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与教师配合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课堂习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讲解常规。

思想教育先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从一年级开始让孩子知道课堂常规是什么?有哪些要求?怎么做?如:讲解一点最基本的上课纪律:发言要举手、发言的语言语调、写字姿势、坐姿、端书姿势要符合标准等训练学生会坐、立、行,培养学生能听、说、看的习惯。

2.培养习惯
对于孩子的学习,重点放在习惯的培养上,例如:读书要求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写字要求大小匀称,工工整整;作业要求格式规范,完整整洁,作业后要检查等。

对于马虎的学生要求要严格,决不手软,逐步培养孩子的恒心。

3、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老师喜欢。

3、树立榜样。

小组之间进行评比,以评“优秀同桌”等为手段,激励学生认真听课、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有效管理、监控和维持课堂秩序。

众所周知,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经不起一点浪费。

教师要创设和谐、积极、有序的课堂环境。

1、精彩的教学流程、组织学生互动、编制精巧的提问和练习等等,都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

2、教师要善于倾听。

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

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3、关注生成资源,组织学生互动也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

课堂上的很多突发性是教师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闪光点时,教师不能因为没有这样的预设目标或者是与自己的预设不同,甚至根本就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答案或怕延误教学时间而置之不理,于是不假思索地给“封杀”了。

相反,教师应善于捕捉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给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

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
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并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

此时,教师便是一个支持者和参与者,应创设更浓烈的氛围一起探索。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

4、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发挥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手势、眼神、表情、情感、等来表达教师要表达的意思。

①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生通过教师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教师亲切的目光一定可以使学生情绪安定,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

②身体接近。

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

③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

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辅佐说话。

5、声音控制法。

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

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

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我们常做的高低声游戏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教师可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到主要词语或句子时运用高音以避免学生精力分散;当学生的吵闹,窃窃私语时,教师可采用突然停顿,等学
生感到意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让学生分享老师对纪律管理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

6、恰当反馈与赞扬。

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

不要随便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赞扬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

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同时,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五、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

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

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转移上,都胜一筹。

这些教师还善于通过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在整节课中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等方法,使学生的活动一直围绕着教学有序展开。

加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常用办法。

师生互动并非仅仅是一问一答式,教师通过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和创造悬念,通过问难设疑,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答疑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接受和创造,并运用问题解决方法和集体讨论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

总之,课堂组织教学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体
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需要所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更高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