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职业健康培训教案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 过程中产生的
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 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3、国家规定的职业病种类
※
4、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由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 这些人为因素被控制消 除, 即可防止疾病发生;
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 接触才得病;
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
2009年,尘肺病人张海超开胸验肺,是中国肺部活检第一人。
职业病的诊断、鉴定乃至最终的工伤认定、赔偿是个漫长的过程。 同为振东公司工人的张喜才2006年11月即被诊断为“尘肺Ⅱ+ 期”,但还没有走完整个工伤认定程序,就已经去世了。
2、煤矿工人集体洗肺 一工人洗出48瓶黑水 2010年10月15日拜城县铁热克煤业有限责任公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物和岗位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毒物一次或短时间至数小时内,大量进 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直接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较多,主要以硫化 氢、一氧化碳、氯气、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苯及其同系物、 金属和类金属等为主,不同行业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有所不同。
安全第一,让生活更美好!
2020年是第18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 周,为了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宣传职业病防 治法,我国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确定为职业 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对于每个人,每个家 庭,每个企业来说都是首要大事,保证安全 才能让生产、生活稳步持续的发展。
基本安全保障
职业健康安全
1、张海超“开胸验肺”
2 了解职业病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尘肺病 防治条例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 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 置放射防护条例
职业卫生配套规章:
*职业病分类目录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
*职业卫生监督程序
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4)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严格操作规程。 (5)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按照国家法律、 法规要求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早期发现 健康损害,及时调离职业禁忌工作岗位。 (6)消除和控制环境污染,使毒物的排出 量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预防职业中毒的个体防护
(1)根据毒物存在的形式和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护,个体 防护用品包括各类呼吸器、安全防护眼镜、护目镜、防护面屏、防护服、防护帽、 防护手套和涂抹类皮肤防护用品等。 (2)有毒物质如果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就必须采取呼吸防护﹔毒物经皮肤吸 收,或作业中手直接接触毒物,应重点考虑皮肤防护,包括使用防护手套和防护 服﹔如果毒物刺激眼睛,或作业方式导致毒物喷溅伤及眼、面,应采取眼、面部 的防护。
1981年出生的张海超说“从2004年8月到2007年10月,在郑州振 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打工,车间里有很多粉尘。”张被医院诊断 为“尘肺”后,他就怀疑是在公司打工期间得的这个病。
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张海超家不远处的新密市曲梁乡 境内,以生产耐火砖为主。张海超在该公司打工期间,历经杂工、 破碎、压力机三个工种,他说这三个工种都会接触到粉尘。
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5、如何发现职业病
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 检
• 就业前体检 : 发现职业 禁忌症
• 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 职业病、禁忌症
• 离岗体检: 证明在职期 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
6、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
• 呼吸道(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 • 皮肤(有些毒物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 消化道(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
★ 建立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定期 对车间噪声进行监测,并对产生严重 噪声危害的厂矿、车间进行卫生监督, 促其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以符合 噪声卫生标准的要求。
耳塞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职业眼伤
据了解,职业性眼外伤约占整个工业伤害的5%,而占眼科医院外伤 的50%,据中国眼外伤会议曾经公布的资料统计,在全国职工中每 年眼外伤为1%-3%,而有的工业部门则高达34%。在生产过程中, 常见的工业性眼伤害因素包括异物性眼伤害、化学性眼伤害、非电 离辐射眼伤害、电离辐射眼伤害、微波和激光眼伤害。
眼部伤害实例
眼睛的防护
佩戴正确的防护眼镜,可有效保护您的眼睛!
三、化学毒物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经呼吸道或皮肤,短时间内吸收大量化学毒物引起的中 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做好防范,会容易埋下隐患。
可接触到化学毒物的环节
化学毒物可能出现在生产的重点环节有: (1)原料开采与提炼:开采过程中可形成粉尘,如锰矿中的锰尘﹔逸散出蒸气, 如汞矿﹔冶炼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蒸气或烟,如炼铅。 (2)材料搬运与储藏:液态材料因包装渗透而经皮肤进入人体,如苯的氨基、 硝基化合物,贮存气态毒物的钢瓶泄漏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3)加料:在加料过程中,固态原料可导致粉尘飞扬,液态原料有蒸气溢出或 有液体飞溅。 (4)化学反应:某些化学反应如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如 产热或产气的反应进行太快可发生冒锅或冲料,使物料喷出反应釜,化学反应 过程中释放出有毒气体或蒸汽,有的可同时带出有害雾滴。
3、电离辐射眼伤害 电离辐射主要发生在原子能工业、核动力装置 (如核电站、核潜艇)、核爆炸、高能物理试验、 医疗部门诊、同位素诊治等场所。眼睛受到电 离辐射可发生严重后果。当总剂量吸收超过 2Gy时,个别人开始出现白内障,其出现率随 总剂量的增大而升高。
4、微波和激光眼伤害 微波由于热效应可引起晶体混浊,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激光投射到视网膜上可引起 灼伤,大于0.1μW的激光还可能会引起眼球出血、蛋白凝固、溶化和永久失明。 5、化学性眼(面)伤害 生产过程中的酸碱液体、腐蚀性烟雾进入眼中或冲击到面部皮肤,可引起角膜或面部皮 肤的烧伤。飞溅的氰化物、亚硝酸盐、强碱可引起严重的眼烧伤,因碱较酸更易穿透。
司送一批工人到乌鲁木齐进行尘肺灌洗的职业病 治疗,最小的36岁,最大的59岁。
“每个工种灌洗出的液体颜色是不一样的。煤 矿工人洗出的水是黑色的,水泥厂工人的是灰褐 色的,木工的是浑黄色的……”该院职业病科副主 任医师古丽娜孜说。
• 其中一位工人灌洗出了48瓶水,48瓶灌洗出 的液体由墨黑逐渐清亮。
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眼部伤害
1、异物性眼伤害 异物性眼伤害是指在从事碾磨金属;切削非金属或铸铁;使用手工工具、手提电工工 具、气动工具冲刷和修补金属铸件;切铆钉或螺钉;切割或刮锅炉;粉碎石头或混凝 土等作业时,砂粒、金属碎屑等异物进入眼内或冲击面部。
2、非电离辐射眼伤害 在电气焊接、氧切割、炉窑、玻璃加工、热轧 和铸造等场所,热源在1050~2150℃能产生 强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辐射可引起眼结 膜炎,有畏光、疼痛、流泪、眼睑炎等症状。 因多发生于电焊工,故常称为“电光性眼炎”, 是工业中常见的职业性眼病。
范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3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一、工业噪声
声音和噪声
声音
噪声
通过空气传播的振动波,人耳可 听到的舒适的感觉。
一切惹人讨厌、令人烦躁、对人 有害、人们不愿意听的声音。
03:40
弹琴
钻地
23
03:40
噪声存在的区域
➢ 原料链板机 ➢ 焙烧煤磨 ➢ 焙烧回转窑 ➢ 选矿球磨机
...
...
放射卫生配套规章:
*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
*防护器材、含放射性产品管理
*放射事故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核设施放射卫生健康管理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2001年10月27日第 九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24次会议通过
• 江泽民主席签署 • 第六十号主席令 • 自2002年5月1日起
29
噪声的防护
★ 个体防护:由于技术上或经济上的原因受限,岗位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 职工,应采用个人佩戴的耳塞、耳罩或头盔来保护听力。
★ 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听力及全身的健康检查,如发现高频段听力持久 性下降并超过了正常波动范围(15~20 dB),应及早调离噪声作业岗位。新工人就 业前体检,凡有感音性耳聋及明显心血管、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宜从事噪 声作业。
噪声的声压级范围
工作场所噪声等等效声级参考接触限值
日接触时间/h
8 4 2 1 0.5
接触限值/dB(分贝)
85 88 91 94 97
噪声的防护
★ 控制和消除噪声声源是一项根本性措施。但要完全消除生产性噪声,既 不经济也不可能,只能通过工艺改革以无声或产生低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高 声设备。
★ 合理进行厂区规划和厂房设计。 ★ 对局部噪声源采取防噪声措施,采用消声装置以隔离和封闭噪声源。 ★ 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例如, ① 吸声:用多孔材料如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等,装饰在 室内墙壁上或悬挂在空间,或制成吸声屏; ② 消声:适用于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 ③ 隔声:用一定材料、结构和装置将声源封闭起来,如隔声墙、隔声室、 隔声罩、隔声门窗地板等。
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岗位: 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以化学、制造、水处理、开采、建筑等行业多见,清洗、检 修、生产、采矿、挖掘等岗位的危险性较高。
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用人单位应对作业场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种类进行识别,通过现场检测评估劳动者 的暴露水平,采取综合管理措施: (1)工程控制措施:如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生产 中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减少劳动者接触毒物的机会﹔加强通风排毒等。 (2)管理措施:制定有效的职业中毒预防管理制度,建立岗位操作规程,保障现 场监测、工程控制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的有效运行和使用等。 (3)加强个体防护:个体防护用品可以进一步降低危害水平,合理使用,可以将 危害水平或强度降低到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水平以下,是工程控制措施的有效补充, 也是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