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
1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与全面调整
1.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新闻事业发展的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
(1)报刊事业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建成的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体的报刊网在1957年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报刊及其发行量大增。
②报刊品种开始增多与趋于合理。
面向基层、补日报之不足的晚报,经过建国初期报业
的整顿与改造,只剩下了一南一北两家,即上海的《新民报晚刊》和天津的《新晚报》。
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两份新办的晚报,即1957年在广州创刊的《羊城晚报》和1958年在北京创刊的《北京晚报》。
③时政、理论期刊的纷纷创刊,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2)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①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成就。
②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上空首次出现电视节目的信号,9月2日正式开播。
1958年后,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也先后试播并获得成功。
从1959年到1961年,又先后有19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
③自1957年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后,地方广播事业获得大发展,一批中等城市的人民广播电台纷纷创建。
(3)通讯社的发展
①1957年,新华通讯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发展方向。
②1957年10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就两单位加强合作的问题给中央写了报告,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③自1957年3月起,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参考消息》改版,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应级别的党内外干部。
后又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
④为适应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需要,新华社还有计划地更新和改进技术设备,建立和完善国内和国际电讯网络。
(4)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8年后,新闻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出现了一批新的新闻教育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是培养广播电视各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
2.新闻事业的全面调整
(1)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陷入了深重的困难之境地,不得不进行全面调整。
与之相应,新闻事业也从超前发展转为全面调整。
(2)由于纸张紧缺,中央指示压缩报纸用纸,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数量一时锐减。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被迫停办。
(3)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结束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好转,新闻事业也由收缩再次转入发展时期,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二、新闻工作方针在挫折中改进
1.“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与“政治家办报”的提出
(1)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在会议期间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进行谈话,一再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方针,只能放,不能收,同时也提出了要批判现代修正主义。
(2)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新闻舆论界十分活跃,各种不同的意见在《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均有所反映。
(3)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人民日报》不仅在5月1日全文刊载《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5月2日还发表社论《为什么要整风》。
之后,整风与“鸣放”的内容成为《人民日报》等所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心。
(4)在整风和“鸣放”期间,新闻界发生了一起被称为“左叶事件”的工作风波。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发起了反右派运动。
(5)反右派运动兴起后,《人民日报》等党的机关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宣传与组织作用。
《文汇报》和《光明日报》被点名批评。
(6)为了解决新闻界内部的右派问题,6月24日,第二次新闻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揭发与批判新闻界的右派言行。
在反右派运动中,一大批新闻工作者被划定为右派分子。
(7)反右派运动兴起后,为了保证新闻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主张。
1957年6月,毛泽东指出: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
这叫做政治家办报。
(8)《人民日报》等各级党报还注意新闻报道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在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9)但是,反右派运动后有关新闻工作方针的重新探索和思考,特别是把1956年由《人民日报》发起的第一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及其成果几乎全部抛弃,带有严重的“左”的色彩。
2.“大跃进"宣传与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
(1)1958年5月,“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报刊、电台和通讯社无不以满腔热情地宣传“大跃进”运动,甚至大唱高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2)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发出“办人民公社好”的指示,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狂热局面以及由此出现的狂飙般的宣传报道,已经危机人民群众对党报的信任度。
(3)1960年12月至1961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闻工作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4)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反映在新闻宣传上,来自第一线的新闻报道增多了,“第一手材料”受到普遍重视,并出现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
3.从知识性、娱乐性的加强到文化批判活动的开展
(1)至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党和政府要求报刊、广播、电视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使党报等新闻媒体开始发挥其传承文化、传递知识和提供娱乐等多种功能。
(2)但是,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后,党报等新闻媒体重视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举措受到质疑。
自1962年后,文化批判运动成为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党报等各类新闻媒体则是文化革命的主要阵地。
三、“文化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1.“文革”爆发与新闻事业横遭摧残
(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遭到了空前浩劫。
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操纵下,红卫兵、造反派以造反、夺权为名,肆意冲击国家法律允许出版的报纸、期刊,使绝大多数的报刊处于瘫痪状态,少数报刊成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御用工具。
(2)1967年元旦,《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后,新闻界出现了“夺权”活动。
(3)对于广播电台,中共中央于1967年1月11日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宣布各地广播电台一律由当地人民解放军实行军事管制,停止编辑和播送本地节目,只能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4)高等学校的新闻学系或专业自1966年秋季起与高等学校所有系科一样停止招生,在校师生“停课闹革命”。
(5)在党、政、军、文化机关出版的大批合法报刊纷纷停刊之时,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一大批既没有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非法小报纷纷出版。
(6)“文革”爆发后,林彪、“四人帮”肆意扭曲、践踏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与作风,用他们的反动新闻宣传思想和方针取代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方针,建国后17年的新闻工作经验被彻底否定。
(7)在宣传报道上,自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