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实体及基因组1、基因定义基因(遗传因子)就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就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2、DNA修复DNA修复(DNA repairing)就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就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
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 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
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
3、DNA损伤DNA损伤就是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变,并导致遗传特征改变的现象。
情况分为:substitutation (替换)deletion (删除)insertion (插入)exon skipping (外显子跳跃)。
DNA损伤的改变类型:a、点突变: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b、缺失: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c、插入: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就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
d、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 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e、双链断裂: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就是致死性事件。
4、同源重组同源重组,(Homologus Recombination)就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
同源重组需要一系列的蛋白质催化,如原核生物细胞内的RecA、RecBCD、RecF、RecO、RecR等;以及真核生物细胞内的Rad51、Mre11-Rad50等等。
同源重组反应通常根据交叉分子或holiday结构(Holiday Juncture Structure) 的形成与拆分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联会体阶段、联会体形成与Holiday 结构的拆分。
a、基因敲除基因敲除(geneknockout),就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它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这与早期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切除部分-观察整体-推测功能的三部曲思想相似。
基因敲除除可中止某一基因的表达外,还包括引入新基因及引入定点突变。
既可以就是用突变基因或其它基因敲除相应的正常基因,也可以用正常基因敲除相应的突变基因。
b、因转移法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就是将外源基因定位导人受体细胞染色体上的方法,因为在该座位有与导人基因同源的序列,通过单一或双交换,新基因片段可替换有缺陷的基因片段,达到修正缺陷基因的目的。
位点特异性重组就是发生在两条DNA链特异位点上的重组,重组的发生需一段同源序列即特异性位点(又称附着点;attachmentsite,att)与位点特异性的蛋白因子即重组酶参与催化。
重组酶仅能催化特异性位点间的重组,因而重组具有特异性与高度保守性。
5、碱基错配对修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主要用来纠正DNA双螺旋上错配的碱基对,还能修复一些因复制打滑而产生的小于4nt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
MMR的过程需要区分母链与子链,做到只切除子链上错误的核苷酸,而不会切除母链上本来就正常的核苷酸。
修复的过程就是:识别出正确的链,切除掉不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III与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6、基因组学基因组学(英文genomics),研究生物基因组与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
用于概括涉及基因作图、测序与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分支。
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利用,试图解决生物,医学,与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与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称为后基因组(postgenome)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基因组学的主要工具与方法包括: 生物信息学,遗传分析,基因表达测量与基因功能鉴定。
第二章、基因的结构实体1、核酸分子核酸(Nucleic Acids)就是一种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生物大分子,其充当着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与传递。
DNA分子含有生物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为双链分子,其中大多数就是链状结构大分子,也有少部分呈环状结构,分子量一般都很大。
RNA主要就是负责DNA遗传信息的翻译与表达,为单链分子,分子量要比DNA小得多。
核酸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与病毒、噬菌体内,就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对生物的生长、遗传、变异等现象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核酸大分子可分为两类: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在蛋白质的复制与合成中起着储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
核酸不仅就是基本的遗传物质,而且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上也占重要位置,因而在生长、遗传、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现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DNA的结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苷酸,就是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就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就是相对稳定的。
这就是因为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的碱基对,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稳固地并联起来。
另外,碱基对之间纵向的相互作用力也进一步加固了DNA分子的稳定性。
各个碱基对之间的这种纵向的相互作用力叫做碱基堆集力,它就是芳香族碱基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现在普遍认为碱基堆集力就是稳定DNA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
再有,双螺旋外侧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同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可以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斥力,因而对DNA双螺旋结构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例如,一个具有4 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是4种,即10种。
不同的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一个DNA分子的碱基对都有其特定的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排列顺序包含着特定的遗传信息,从而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3、DNA的拓扑学首先以一260 bp双链线形B-DNA为例,此DNA在松弛时,螺旋数为25(260/10、4),首尾连接成环形后,为一松弛环形DNA,并处于最稳定状态。
若将此线形DNA先拧松2个连环再连成环形,则可以形成两种环形DNA,一种称为松弛解链环形DNA;另一种环形DNA称为超螺旋DNA,其螺旋周数为25,有2个负超螺旋。
由此引入拓扑学参数: 1、连环数(Linking number):在双螺旋DNA中,一条链以右手螺旋绕另一条链缠绕的次数,以L 表示(或以α表示),其计数方法为处于松弛环形DNA时的螺旋周数,肯定为整数,右手螺旋为正、左手螺旋为负。
2、缠绕数(Twisting number):即DNA分子中的Watson-Crick螺旋周数,以T 表示(或以β表示),其数值可直接在处于最稳定状态下的双链环形(或超螺旋形式)DNA中的实际螺旋周数计数得到,不一定就是整数,右手螺旋为正,左手螺旋为负。
但必须注意T仅针对于形成双螺旋区域而言,解链部分的bp数就不涉及T的计算。
对于一定长度的DNA双链,一旦出现解链T 值就减少。
如260bp B-DNA双链自然状态下T=25,解链20%时的T=20 。
3、超螺旋数或纽数(Writhing number):其数值有公式L=T+W 计算得到,以W表示(或以τ表示),不一定为整数。
左手超螺旋为正,右手超螺旋为负(此点解释见后)。
4、比连环差:为双链DNA的超螺旋密度。
用σ表示,由公式σ = L - T / T得到,或以σ = α - β /β 表示。
4、染色体与核小体染色体(Chromosome ),就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又叫染色质。
其本质就是脱氧核甘酸,就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就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在无性繁殖物种中,生物体内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一样;而在有性繁殖大部分物种中,生物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成对分布,称为二倍体。
性细胞如精子、卵子等就是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只就是体细胞的一半。
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对为XY,雌性则为XX。
鸟类与蚕的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不同:雄性个体的就是ZZ,雌性个体为ZW。
染色体就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在显微镜下呈圆柱状或杆状,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时期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龙胆紫与醋酸洋红)着色,因此而得名。
在无性繁殖物种中,生物体内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一样;而在有性繁殖大部分物种中,生物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成对分布,称为二倍体。
性细胞如精子、卵子等就是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只就是体细胞的一半。
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对为XY,雌性则为XX。
鸟类与蚕的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不同:雄性个体的就是ZZ,雌性个体为ZW。
核小体(英语:Nucleosome,也译作核体或核仁小体等)就是组成真核生物染色质(除精子染色质外)的基本单位。
核小体就是由DNA与四对组织蛋白(共8个)的复合物,其中有H2A与H2B 的二聚体两组以及H3与H4的二聚体两组。
另外还有一种H1负责连结两个核小体之间的DNA。
核小体假说就是在1974年,由Don Olins、Ada Olins与罗杰·科恩伯格等人首次提出的。
核小体就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与组蛋白(histone)构成,就是染色质(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由4种组蛋白H2A、H2B、H3与H4,每一种组蛋白各二个分子,形成一个组蛋白八聚体,约200bp的DNA分子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核心结构外面,形成了一个核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