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1. 1978-1983年中央领导没有考虑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严重扭曲的实际情况,想继续按照过去的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而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上。
1978年-1985年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在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做到在8年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从国外引进耗资160亿元的9套大型化工项目,以及100套综合采煤设备、宝山钢铁厂等22个项目,共耗资6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量,财政力度加大造成了财政赤字。
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使得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和企业由了独立的利益和投资自主权,但国有企业机制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投资决策的利益与责任具有非对称性,盈亏与风险具有非对称性,投资最终决策者是国家,企业可以从国家决策投资中获取利益,但不用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因此,企业热衷于向国家争项目正投资,而不顾资金成本,盲目向银行贷款,加大投资力度,造成社会投资过热,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2. 1984-1990年(两次经济过热)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扭转了1981- 1983年期间计划经济思想的回潮。
当时全国上下群情振奋,认为从此可以放手改革。
此外,从1985年起执行的扩大专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办法在设计时发生了一项技术性错误,导致各基层银行不但对企业的贷款需求有求必应,甚至还送款上门,鼓励企业多借贷款,竞相扩大信贷规模,逐级部署,制造“基数”。
货币供应迅速增加,1984年,现金发行比上年增长49.5%,银行信贷总额比上年增长了28.8%,其中仅12月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4.4%,物价开始飞速上涨。
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但落实不到位。
1986年开始经济再次过热,1988年全面爆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和1989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了18.5%和17.8%,涨幅比1986年分别提高了11.2和10.5个百分点。
1988年现金流通量达到2143亿元,比上年猛增46.8%,当年投放680亿元。
城市普遍出现商品抢购风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攀升26%,计划分配的调拨物资和外汇额度被倒买倒卖及腐败的蔓延,更加剧了群众的不满,使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酿成政治的不稳定。
面对巨大冲击,中央整顿经济秩序,实施财政信贷“双紧”方针,紧缩政策力度过大,导致国民经济“硬着陆”。
以上两次经济波动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过热、信贷扩张、货币增发导致的经济不合理增长,此时金融市场主要是基础货币投放和传统的信贷市场,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节,金融市场初步发展,应对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调节,金融市场具有行政色彩。
3. 1991-1999年1992年,“南方谈话”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上升的势头,在全国掀起了新的发展热潮。
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固定投资规模急剧膨胀、收入分配开始失控,财政赤字有增无减,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
此时经济出现“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
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4.7%,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4.1%。
国家通过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消费与投资过快增长,使得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
此阶段的金融市场处于动荡时期。
股市建立之初,忽上忽下成为常态。
1990年深圳股市开始升温,1990-1992年间股市经历了暴涨暴跌,尤其是8.10事件,造成整个股票市场受挫,尤其是深圳股市遭到重创。
期货市场是当时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1990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开业,期货交易开始。
试点初期,受行业利益驱使,加上市场监管不力,交易所数量和交易品种迅猛增加,全国最多的时候出现了50多家交易所,市场交易品种达到30多个,开业的交易所有2300多个会员,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包括50多家合资公司),有7大类50多个上市交易品种。
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风险也在酝酿和积累。
期货市场中的会员及经纪公司主体行为很不规范,大户垄断、操纵市场、联手交易、超仓、借仓、分仓等违规行为严重,还有透支交易,部分期货经纪公司重自营轻代理的,这些行为投机性强,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扭曲了期市价格,不能发挥期货对现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阻碍了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
1995年2月发生国债期货“327”风波,同年5月发生国债期货“319”风波,国债期货交易暂停。
这一阶段的金融市场初期经历了初步发展、乱象丛生。
实体经济的投资膨胀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投资狂热,由于起步阶段的监管不到位,进入金融市场的民间资本受挫,损失惨重。
金融市场的监管逐渐规范,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清理整顿之后,金融市场得以稳定,经历了巨大震荡的金融市场逐渐平稳。
4. 2003-2008年2003 年10 月起,中国长期低迷的物价开始上涨,突出表现在粮油价格上。
同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幅快速上升,截止2003 年10 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7%,大量的贸易顺差致使人民币占款量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重。
在国外,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性通货膨胀早已悄然而坚定的抬头。
在中国国内,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中国沪深两地股市从2006 年下半年开始节节高升,2007 年沪股上涨97%,深股上涨166%。
除了股价持续走高之外,中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也全面上涨,北京、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房价一涨再涨,国际食品价格不断攀升,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居民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
此阶段的经济波动同之前有所不同,是由于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贸顺差过大导致的被动发钞,2009年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抛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的央行货币超发。
在中国实体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金融市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01年加入WTO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推进,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形成,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金融机构及规模都出现了快速增长,金融交易蓬勃发展。
股票市场一路高涨出现狂热,民众处于投机心态纷纷踏入股市,出现全民炒股热潮,直到受到政策影响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一路暴跌,再次让狂热的投机者付出代价。
资本市场中,金融机构交易量不断增大,民间借贷和影子银行规模也急剧上升,金融产品出现了极大的丰富,市场出现了投资金融产品的热潮,但是整个资本市场一味追逐高收益,资金过多的流向已经出现泡沫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爆发后,整个资本市场都遭到重创。
5. 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期的上行,受到世界经济及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依旧蓬勃发展,金融领域正在发生各种变化,上海自贸区试点2013年9月挂牌,利率逐步市场化推动着金融的自由化进程;小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推动着金融民主化的进程。
除了银行业之外,各类融资方式在不断兴起,如信托、基金、私募,近两年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金融市场活力空前。
2015年下半年开始,PMI指数一直处于50以下,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时期,金融市场却仍然不断创新,出现了经济冷金融热的现象。
企业纷纷投资于金融市场,涉足互联网金融,因此要关注金融市场的风险,谨防非理性繁荣。
首先,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金融市场,初期发展监管不足,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监管不到位之前会出现狂热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混乱,政策监管的到位,互联网金融同样会经历监管整顿,因此,狂热的经营互联网金融并非理性行为,待监管日趋完善后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得到规范发展。
其次,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解决近几年经济危机的遗留问题。
民间借贷市场已经出现大面积违约,实体经济尤其是房地产、能源行业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
资本市场流向房地产等行业的资金同样面临违约问题,金融创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却同美国次贷危机出现的类似的情况,现阶段资本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一旦实体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势必会爆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再次,金融创新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各种新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会加大操作风险,金融市场投机操纵的行为会增多,进而金融创新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通过创新组合升级后的各种金融产品使各种投资者,金融机构甚至是国际金融市场间加强了联系,使得金融危机波及范围更广。
金融本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应该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匹配。
如果放任其过度扩张,金融链条过长,杠杆滥用,衍生品泛滥导致金融超前于经济,投机过热会造成各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
作为金融市场安全的一个重要工具,金融创新本该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
避险者通过投机的方式来转移风险,客户也会将衍生品市场作为避险和投机的场所。
创新的衍生产品具有杠杆作用和高流动性,提高了该市场的破坏性和波动性。
一旦大多数进入者投机失败,不仅不能发挥其避险功能,还会产生比常规金融业务更大的破坏性和冲击力。
因此从政府层面应加强监管,从金融行业企业角度来说,应该在严格的风险防控理念之下,开展金融业务,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率和市场占有率,理应采取审慎的经营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标,从事经济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