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2)、哪些地方你还存在疑问?
1.由大组长负责认真讨论投影的数据。
2.认真思考、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结论。
3、交流与合作。
1.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欲望,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本节课的收获及得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7页---98页,用双色笔画出主要知识点,并独立完成自学检测。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设问导读。
2.巡视学生做自学检测。
3.及时发现问题,做好二次备课。
4.解决自学检测中的问题。(PPT展示)
2.1.学生阅读设问导读,认真自学教材内容。
3.2.认真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检测。
4.3.纠错。(2人小组互查)
课后作业
1、在实验的基础上熟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2、完成课后作业1、3、5题
课堂反思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了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设计等科学实践。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生分组实验、当堂训练
2.大屏幕出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1、自信大声地说出本节课所知识。
2、谈谈本组的得失。
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1、PPT出示。
2、学生上台找一找、贴一贴。
1、找一找。
2、贴一贴。
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
四、进行试验
五、分析与论证
六、评估交流
6.引导补充学生归纳的天平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1、依据Biblioteka 频演示,按4人一组组装,动手探究实验。
2、观察像的正倒、大小,物像同异侧等
3、会从光具座上读取物距和像距(或会用刻度尺测出物距和像距)
4、及时记录数据。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做、
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通过自主操作,学生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习目标
(只给学生出示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通过实验探究物距大小的变化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什么影响。
2、会通过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阅读,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学习有目标性。
1、
自学质疑
(自学教材第97页--98页的内容)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刻度尺等。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回想上节课学习过的“生活中的透镜”他们的主要器件是凸透镜,但为什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他们的成像原理不同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产生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乐趣。
1.能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规律)
1、随机选出一组较标准的实验数据实物投影,给出焦距,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2、教师适当讲解,采用PPT动画课件,加以巩固 “凸透镜成像规律”。
3、鼓励学生“交流合作”
(1)、思考实验过程中你需要注意什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授课教案学校:***授课人:***
课题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知识与技能:
1、会通过实验探究物距大小的变化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什么影响。。
2、会通过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5.4.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2、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学生能基本了解质实验目的,实验使用的器材以及大胆的对实验提出猜想。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及精神。
实验探究(探究物距的变化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
1.播放视频,演示怎样组装,操作本实验;
4.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
5.学生实验时,不断巡视,做相应的指导。同时做好二次备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