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民间工艺

传统民间工艺


吉祥图案有“八吉”、“八宝”、“三多图”、 “鹤寿图”、“福寿图”、“福禄祯祥”、“猿猴盗 桃”、“鱼跃龙门”和多种形式的吉祥文字等,多用于 耳环、耳坠、手镯、串饰、钮扣和什器上。
另外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纹,构成同一画 面,结构舒展,造型优美大方,在各类的银饰上都能见 到。
猿猴盗桃挂链 传世 山西省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 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
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 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 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 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 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 “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 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麒麟送子挂件 清代 云南省
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迁徙,使各地流 传的题材广为交流,结合风土人情而形成了地方特色;一是 在汉唐时期,边疆为对外贸易的必经区域,常来常往的商人 们将中原的时尚不断地带到各地;再者,则是由走村串户的 银饰加工艺人将在各民族中流传的传统精美纹样传播了开来。
猴挂件 清代 云南省
中国素来享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染织绣品为服
饰材料以及官室车舆仪仗装饰材料的国家。中国生产染织绣品的历史,可 以上溯到有史以前。在中国古代染织绣品不仅衣被天下,而且曾经充作贡 纳税收之用,也曾作为官吏和军队的供给和赏赐,甚至充当交换的媒介, 所以它也具有货币的功能。同时,染织绣品也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 它不但拥有美学价值,而且也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 带有极明显的象征意义。
具体操作: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 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 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 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
彩印花布
在一般蓝色之外还加有其它色彩图案的花 布,俗称“花袱子”,在传 统手工印染业中有 “漏版刷花”和“木版砑花”两种工艺方法制作 。
苏绣
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 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 物、人物、山水、书法等。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 苏绣先后有80多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礼品,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有100多人次赴国外作刺绣表演。在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金杯奖,双面绣《金鱼》杂1984年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金 质奖。在苏绣的近代史上,有一位杰出的苏绣艺术家---沈寿。其作品震 惊海内外。沈寿代表作:《万年青图》 《仕女图》 《三马图》等。
满堂富贵挂链锁 清代 山西省平遥县
福禄祯祥项圈锁 传世 山西省
龙首实心镯 清代 云南省 哈尼族
耳珰 传世 云南省潞西县 德昂族
七宝纹挂链锁 传世 云南省
三星高照挂链锁 传世 北京市
镶珠耳坠 清代 云南省中甸县 藏族
民 间 染 织
又称之为染整。是一种加工方式,也是染色,印花,
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本科的染整专业现在已经并入轻 化工程专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 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 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 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商周时期,染色技术 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 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到汉代,染 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蝴蝶形腰带扣 民国 云南省大理地区 白族
在过去,金饰是富贵和准富贵的人们使用的,从大小、 重量、型制、纹样及使用者的身份都有着很完整的规 定,甚至连制作者都是钦定或指定的。与之相比,银 饰要大众化得多了,不仅对使用没有硬性的规定,就 是型制、图案的创意也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到了明清 时期,民间“无银不成饰”,而艺人们随心所欲却又 精到入微的创造,则使得当时的银饰艺术达到了相当 的高度。
汴绣以绣制中国名画、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型、细腻。目前,以 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作。
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
,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 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 风,回不可及。”
广绣工艺大师陈少 芳
粤绣——龙凤呈祥
陈少芳作品
蜀绣
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 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 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内 容有山水、人物、花鸟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 绣和 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 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 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 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
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 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 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的美誉。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 1982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湘绣荣获金杯奖。
作为孩子满月时
过去重男轻女,只给男孩做满月,现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可是男女 有别。给男孩的礼品,绣的不是“望子成龙”、“状元进宅”,就是“马上封 侯”、“二龙戏珠”,还有石榴、桃、鹿、鸡、鱼之类的动植物,象征多子多 福,大福大贵;给女孩绣的则以“丹凤朝阳”、“莲生太子”、“胖娃坐莲” 居多,还有荷花、牡丹、凤凰、百鸟等,表示子孙绵延,永保平安。
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
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 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 洗濯蜀锦而得名。十样锦是蜀锦的主要品种之一。
汴绣
汴绣,也称“宋绣”,距今800余的北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 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 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 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 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 。
陇绣
庆阳香包刺绣也就是陇绣,可以说散布在庆阳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式样从香包肚兜烟袋、到服饰枕头鞋袜,题材从花鸟鱼虫到风景人物,无 所不包。人们通过刺绣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黄 土地上的庆阳人民,勤劳纯朴,乐天向上的精神世界都渗透在这些手工作 品里。
白蝶图(部分)
绣工精美的云肩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 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 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 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 “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 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 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 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 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 缝、缚、缀、夹,等多种 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 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 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 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 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 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 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 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 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 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 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 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 新颖别致。
福寿挂件 传世 云南省
在银饰中常见的人物题材主要有“八仙”、“寿星”、 “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和戏剧故事、少数民族的 英雄故事以及“龙”、“凤”、“蝴蝶”、“狮子”和十 二生肖等各类动物形象,多装饰在帽饰、项链、长命锁、 佩饰上。
带式头饰 民国 云南省罗平地区 布依族
飞鸟顶饰 清代 云南省 傣族
传统民间工艺
制作人:丁丽贤 陈儒敏


概述


银饰欣赏
中国古代的首饰,多以金银为材料,纹刻吉祥 图案,嵌配珠宝翠玉,精工细作,造型丰富多 彩。佩戴首饰,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是为 了驱祟避邪。中国民间的传统神秘观念认为: 金、银能够发出肉眼凡胎的凡人不大容易看见 的“气”,叫做“金气”、“银气”,是可以 抑御一切作祟的鬼魂的。
鱼鸟纹扣饰 清代 云南省 哈尼族
银饰纹样题材是相当丰富的,所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在中 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吉祥纹样、传说故事,在少数民族的银饰上 多有所反映;而在少数民族的银饰上所流行的花卉鸟虫在汉民 族的银饰上也多能见到。其纹样的造型或写实、或变形,多适 合着银饰的外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蛇形臂钏 传世 云南省 布朗族
粤绣
亦称“广绣”,指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是中国 四大名绣之一。据传粤绣创始于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 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 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 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 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 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 挂幛、条幅等。1982年粤绣以《晨曦》、《百鸟朝凤》等作品,荣获全国工 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