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2019年度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
(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发展)支持项目指南
一、智慧城市建设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
1.为老服务。
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定位援助等养老服务新模式发展。
2.信息无障碍。
利用信息技术为残障人士文化阅读、交通出行、网上就业等生活工作提供便捷服务的智慧应用。
3.医疗健康。
发挥医联体合作机制优势,采用多级数据分析技术为特定病种或常见病诊断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处方、远程咨询等业务的互联网医院建设;在智能导诊、院区导航、线上复诊、在线支付、电子发票、药品远程配送等就医便利方面的整合性示范应用。
4.教育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开展学习评估、教学辅导等,为市民终身发展提供各类学习产品和工具。
5.文化旅游。
在文化旅游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艺术创作、产品营销、数据分析、用户体验等方面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文化、旅游、商贸等跨行业资源整合,推动服务内容和模式创新,为市民提供一体化文旅出行服务。
6.社区生活。
在平安社区建设、新零售、智能停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提升基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7.城市建设。
强化视频图像、环境监测、能源供给、河道综合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城市运行数据资源的实时采集、动态录入和管理分析,推进智能感知技术在城市建设领
域的深度应用。
8.交通出行。
推动行车数据采集加工、车路协同、辅助驾驶、事故管理等车联网技术应用;利用交通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开发,提升综合交通出行信息发布应用水平;从智能控制、智能运维、智能客服等方面加强交通智能化建设。
(三)强化污染防治
9.环境保护。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图像分析识别等技术,支撑环境质量管理,环保预警预报及污染源综合管理。
10.垃圾综合处理。
推动垃圾分类向无人化、自助化发展,提升垃圾源头分类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分类垃圾在运输过程中的监管,提升垃圾处置水平,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实现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数据采集,完善垃圾监管体系。
(四)推进乡村振兴
11.信息兴农。
推进农业物联网推广、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产品线上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五)打造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此类项目另行申报)
12.在社区、村庄、园区、商圈等智慧地标创建中成效突出、特色显著、具有推广复制价值的区域性示范;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中具有技术先进性、应用场景明确、业务前景良好的优秀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二、大数据发展
(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应用。
大数据采集、处理、建模、分析、安全、存储等关键技术创新及研发应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汇聚行业数据的第三方开放平台,支持创新创业;建设面向云端的开源开发平台和公共社区,提供公共算法库、工具集、模块软件等共性技术支撑;
建设面向企业数据能力、安全防控、产品性能等评估评测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大数据创新示范应用
3.金融大数据。
通过汇聚金融业务、电信、互联网等多源数据,以数据融合应用实现投资决策、精准获客、定制服务等金融能力提升,探索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4.旅游大数据。
通过对航旅信息、地图查询、旅游咨询、出入境信息、手机信令等各类旅游相关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和运用,实现对全域旅游情况进行精准分析,支撑智能决策和服务;提供优化游客出入境导游、线路优选规划、客流综合诱导、景区个性指引等特色服务,提升上海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5.能源大数据。
深度分析运用电力、石油、燃气等能源行业数据资源,实现便捷优化能源勘探开发、采集、传输、利用等环节的智慧能源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监测家庭用电量特征,提供有针对调配电力供给和惠民便民服务;通过社区楼宇用水、用电、用气等设备数据实时监控和综合分析,实现对楼宇用能调节优化、安全监控等的创新管理。
6.长三角数据一体化。
支持通过长三角交通、医疗、环保、养老等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和开放共享,实现在上述领域内实现技术、业态、模式上创新,形成覆盖长三角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7.数据服务。
支持众包、众筹、众创等新型数据服务模式,及其在跨行业大数据应用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