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2. 分辨率:能区分开两个物点最小间隔的能力。
通常用相邻两质点的距离表示。
D=0.61λ/N .A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3. 单位膜: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
4. 相变: 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5. 生物膜:把细胞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实际上它是细胞内膜和质膜的总称。
6.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7. 细胞表面细胞外表面:与细胞外环境接触的膜面。
细胞外基质: 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 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8. 细胞外被: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9. 被动运输: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
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10.简单扩散: 疏水的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在以简单的扩散方式跨膜转运中,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因此称为简单扩散11.协助扩散: 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减小方向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但需要特异的膜蛋白“协助”物质转运使其转运速率增加,转运特异性增强。
12.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特异性传导功能的蛋白质,它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
13.通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跨膜蛋白质,其跨膜部分形成亲水性的通道,当这些孔道开放时允许适宜大小的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所介导的被动运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
14.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15.离子泵: 位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上,利用ATP 自磷酸化发生构象的改变来转移质子。
16.协同运输: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17.胞饮作用:18.吞噬作用: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19.氧化磷酸化:是指当电子从NADH或FADH2 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20.光合磷酸化(P152)21.化学渗透假说: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
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
22.呼吸链:是传递电子的酶体系,由一系列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在内膜上相互关联有序排列23.ATP合成酶:是生物体能量转换的核心酶,它位于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或质膜上,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的动力势的推动下催化合成ATP。
第七章细胞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24.细胞质基质:是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
25.细胞内膜系统: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包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如核被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26.KDEL序列:27.信号肽:存在于氨基酸序列的延伸节段,典型有15-60个氨基酸残基长,这种信号肽一旦完成了分选过程,常通过一种信号肽酶从已完成的蛋白上去掉。
28.信号斑: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它们一般是保留在已完成的蛋白中。
29.导肽:由核DNA编码,N末端含有识别线粒体或叶绿体膜上特异受体,指导蛋白质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定位的一段氨基酸序列,称为导肽。
30.共转移: 蛋白质合成起始后转移至粗面内质网,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粗面内质网腔中随后经高尔基体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至细胞外31.后转移: 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32.分子伴侣: 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一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因此称为分子“伴侣”。
33.蛋白质分选:绝大多数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起始合成,随后继续在细胞质基质中,或转运至rER上继续合成,合成完毕后,再通过不同途径转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细胞活动,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分选或定向转运。
34.信号识别颗粒: 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沉降系数11S,含有6条多肽和一个7S的RNA.35.停泊蛋白:是SRP在内质网上的受体蛋白,能与结合有信号序列的SRP结合。
第八章细胞骨架36.细胞骨架(广义、狭义):广义:细胞外基质胶原,弹性蛋白层粘连蛋白,纤粘连蛋白蛋白聚糖,氨基聚糖细胞膜骨架细胞骨架细胞质骨架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细胞核骨架核基质核纤层--核孔复合体体系染色体骨架狭义:细胞质骨架37.核纤层: 在与核质相邻的核膜内表面有一层厚30-160nm 网络状蛋白质38.微丝: 是由G-actin单体形成的多聚体39.微管: 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管状结构,对低温、高压和秋水仙素敏感。
40.踏车现象:在一定的肌动蛋白浓度下,F-肌动蛋白正极聚合的速度与负极解聚速度相等,使F-肌动蛋白处于平衡状态,其纤维长度不变,新聚合上的肌动蛋白单体从正极向负极作踏车式移动。
41.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是微管进行组装的区域,都具有γ微管球蛋白,如:中心体、鞭毛基体。
第九章细胞核与染色体42.亲核蛋白: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43.核定位信号:是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一些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44.核输出信号:与核定位信号相对的是核输出信号(nuclear export-signal,NES), 作为核内物质输出细胞核的信号, 帮助核内的某些分子迅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位于在核内合成然后被运输到细胞质中工作的生物分子中。
45.常染色质: 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46.异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中, 折叠压缩程度高, 处于聚缩状态的染色质组分。
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47.核小体:48.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具有逆转录酶的性质,端粒重复序列的长度与细胞分裂次数和细胞衰老有关。
49.核型: 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50.活性染色质: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51.染色体显带: 用特殊的染色方法, 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banding pattern), 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 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52.核酸酶I超敏感位点: 实际上是一段100-200 bp 的DNA序列特异暴露的染色质区域,甲基化程度较低,富含HMG14、HMG17蛋白的特异性位点53.基因座控制区:染色体DNA上一种顺式作用元件,具有稳定染色质疏松结构的功能;与多种反式因子的结合序列, 可保证DNA复制时与启动子结合的因子仍保持在原位。
54.隔离子: 防止处于阻遏状态与活化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域之间的结构特点向两侧扩展的染色质DNA序列第十章细胞增值及其调控55.细胞周期: 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56.细胞同步化:是指在自然过程中发生或经人为处理造成的使细胞共同进入细胞周期同一时期的方法。
57.MPF: 中期细胞中存在的诱导染色体凝聚的因子。
又称促成熟因子,细胞促分裂因子和M期促进因子。
58.周期蛋白: 在真核细胞分裂周期中浓度有规律地升高和降低的蛋白质,此蛋白可激活周期蛋白依赖蛋白激酶,从而调控细胞周期阶段的前进变化。
59.检验点: 又称限制点,指细胞对一些环境因素有一敏感点,可以限制细胞通过周期,是控制细胞增殖的关键。
第十一章细胞分化、衰老与凋亡60.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61.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
62.组合调控: 有限的少量调控蛋白启动为数众多的特异细胞类型的分化的调控机制。
即每种类型的细胞分化是由多种调控蛋白共同调节完成的。
63.细胞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64.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65.当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66.组织特异性基因,或称奢侈基因:是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第十二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通讯67.细胞连接:是细胞间的联系结构,是细胞质膜局部区域特化形成的,在结构上包括膜特化部分、质膜下的胞质部分及质膜外细胞间的部分68.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的相应的反应。
69.信号通路:细胞接受外界信号,经过一整套特定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化为胞内信号,并启动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应答反应70. 细胞识别: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同胞外配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并最终表现为整体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71.信号分子:指生物体内的某些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化学分子, 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 它们的惟一功能是与细胞受体结合并传递信息72.第二信使:由细胞表面受体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通常称为第二信使。
73.信号级联放大:从细胞表面受体接收外部信号到最后作出综合性应答是一个将信号逐步放大的过程,此过程称为信号级联放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