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爆发应急预案等

医院感染爆发应急预案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为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院成立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刘宏副组长:蔡建群顾成娥还敬媛成员:张红金萍张翠保王大伟。

专家组组长:成娟副组长:商明群成员:朱银珍凡启梅王大伟),负责职业暴露危险性的评估和应急处理的指导等工作。

二、预防措施㈠化验室在检测HIV初筛阳性时,应告之所住科室主任及床位医务人员,做好院内感染的防范,同时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但不得出具阳性报告,不得告之病人及其家属。

㈡化验室在检测HIV初筛阳性时,应立即将标本连同送检单送市HIV 初筛检测中心。

送检标本时应告之有无职业暴露。

㈢市HIV初筛检测中心对无职业暴露的送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复检。

对有职业暴露的送检标本应采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复检。

如复检阳性,应立即通知送检单位,对有职业暴露人员进行登记评估及预防服药,同时标本送省HIV确认中心。

㈣对已确认HIV阳性的住院患者,应转感染病区收治,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收治。

㈤医务人员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采样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能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㈠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㈡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向职业暴露领导小组报告。

职业暴露领导和专家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不能确定的,应立即与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联系,由其进行评估和确定。

1、暴露级别根据暴露源(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的接触方式的不同,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⑴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被暴露者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⑵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被暴露者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⑶三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被暴露者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2、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⑴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⑵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⑶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3、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暴露程度严重的,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无论采用哪种用药方案,均应采取知情同意原则,职业暴露评估人员应当向暴露者说明感染可能的危险性与使用药物的效力和药物毒、副反应,在服用药物前签订《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预防服药知情同意书》。

4、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

随防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5、各科室和各级人员对职业暴露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㈢登记和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二〇一〇年三月污水处理应急预案一、污水处理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江华成员:盛晓峰还敬媛董江峰二、盐酸渗漏应急预案1、值班人员发现盐酸大量渗漏,应立即穿上防酸靴、戴上防酸手套、带上防毒面罩,关停二氧化氯发生器,关闭盐酸液位管阀门。

2、值班人员立即向科领导汇报渗漏情况。

3、打开门窗,用自来水对渗漏盐酸进行稀释,并用碱粉进行中和。

4、立即进行维修,尽快恢复设备运行并做好记录。

三、二氧化氯发生器故障应急预案1、值班人员发现二氧化氯发生器发生故障后,应立即找出故障点并及时向科室领导汇报。

2、立即启用备用泵,并用次氯酸钠消毒液临时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污水达标排放。

3、对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修,尽快使二氧化氯发生器恢复正常工作,并做好维修记录。

二〇一〇年三月甲型H1N1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一、空气消毒处理必须加强病房等各类场所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充分对流,自然通风不良的,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排气扇)。

对隔离病房、病区走廊、值班室、更衣室、配餐室、X光室等场所,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空气消毒可选用以下方法:(1)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

(2)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在室内有人情况下,用3%的过氧乙氢喷雾,用量为20~40ml/m3, 作用60分钟。

每天上、下午各消毒一次;也可使用等离子空气消毒柜进行消毒。

(3)无人情况下,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用%的过氧乙酸气溶胶喷雾,用量为20~30ml/m3,用量为20~30ml/m3, 作用30分钟。

以上消毒均需在无人且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消毒时关闭门窗)进行,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使用量及消毒作用时间操作,方能保证消毒效果。

每天应消毒2次,消毒时腾空房间,密闭门窗进行喷雾,喷雾完毕,作用时间充分后,方能开门窗通风。

以上消毒,由各病区治疗班护士实施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要注明消毒时间、方法)。

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病房、走廊、检查室、X光室、 B超室、检验室、治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可用%过氧乙酸拖地或%—%过氧乙酸喷洒,或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喷洒(拖地)。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

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病历夹等可用%—%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以上消毒,由各病区当班护士实施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要注明消毒时间、方法)。

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每一病床须配备加盖容器,内装足量的含有效氯15000mg/L的消毒液,用于消毒排泄物、分泌物,作用时间30~60分钟后,可倒入病房厕所。

容器用含有效氯1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

分泌物经同样处理后,倒入厕所。

由各病区当班护士(护工)实施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要注明消毒时间、方法)。

四、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3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

也可用含有效氯250~500mg/L 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病人使用后的被服、口罩等固体污物作为感染性垃圾,用双层黄色塑料袋盛装,并明确标志送焚烧。

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垃圾袋盛装,及时有效处理,避免污染的发生。

以上消毒,由各病区治疗班护士实施,并做好消毒记录(要注明消毒时间、方法)。

五、诊疗器械的消毒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建议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在使用后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清洗,然后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体温计使用后,可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等物品,每个病室固定专用,每次使用后应立即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使用后的防护衣、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生活垃圾要及时消毒处理,存放容器必须加盖,避免可能的污染。

以上消毒,由各病区治疗班护士实施,并做好消毒记录(要注明消毒时间、方法)。

六、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消毒救护车运载甲型H1N1流感病人时应尽量开窗通风,病人离车后,应立即对车内空间及担架、推车等物品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由市救护站随车医务人员实施消毒,本院当班护士协助。

七、污水处理在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期间由消毒员适当增加药物投放,使总余氯量≥L。

八、病人遗体处理病人遗体用%过氧乙酸棉球塞住有关孔道,并用上述浓度的消毒液喷洒遗体,再用%过氧乙酸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九、垃圾处理由消毒员将可燃物质尽量焚烧,其余物品可喷洒含有效氯10000mg/L的消毒液,作用60分钟以上。

十、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1、医护人员办公室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必须戴外科口罩+N95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进入病房均需穿防护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

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进行手的消毒和清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