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走进孔子

课件:走进孔子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7
高考模拟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 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结合上面两段话,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 孝。 孔子认为孝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诚心诚意 地孝敬父母。不仅仅是赡养,更应该做到敬重。 2013-8-20 28 名著导读《论语》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8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 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 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 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 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 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 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礼”
是仁的外在形式,“仁”是礼的最根 本精神内容。 孔子以“仁”释“礼”,提出“人而 不仁,如礼何,如乐何”,主张“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 “敬”等方面。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9

高考模拟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 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母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阅读下面选段,你认为上面选段和下面选段反映的是 同一种思想吗?联系实际,谈谈在现代生活中应当怎 样做。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013-8-20 34 名著导读《论语》 反映的是同一种思想,中庸思想。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6
(二)“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孝悌 是仁之“本”,所以中国历来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 孔子主张“孝”,一是要合礼;二是要有真情 实感。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更重要的是敬。一 个人如果不孝,那就是不仁。 孔子主张的孝道有历史局限性,一旦孝与仁之 间出现冲突,依据事亲为大的原则,不惜以牺 牲“仁者,爱人”为代价,确保父慈子孝的至 高无上。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30
高考模拟题: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 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 众,吾从下。”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 易也,宁戚。” 以上面选段为依据,说说孔子是如何 看待“礼”的。 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 种形式,尊礼守礼重点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4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 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
75位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5
一、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 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 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 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 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 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 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 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 16 名著导读《论语》 479),年七十三。
山 东 曲 阜 祭 孔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9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0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1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2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3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 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 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 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 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 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 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 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 步做出了贡献。”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3
复习过程与方法
1.先整体感受经过两千多年沉淀下来的 孔子思想精华及其对世人的影响。 2.其次结合精彩语句、精彩片段详细解 析孔子的主要思想。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4
孔 庙,全称至圣庙,亦称阙里孔庙,位于山 东曲阜城中心。前479年孔子逝世,鲁哀公尊 孔子为“尼父”,“故所居堂,后世因庙, 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岁时奉祀。

万 百 世 代 师 馨 表 香 , , 德 道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配 贯 天 古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地 今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1
意 思 是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 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
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 王”
2013-8-20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 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 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7
二、孔子的历史贡献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 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弟 子3000,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 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 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 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 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 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4
孔子认为“仁”的标准包括“恭、宽、信、敏、 惠” 恭—恭敬,子曰:“恭则不侮”。 宽—宽和,子曰:“宽则得众”。 信—信用,子曰:“信则人任焉”。 敏—敏锐、敏捷,子曰:“敏则有功”。 惠—恩惠,子曰:“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认为仁者应当运用“忠恕”来行道。 孔子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比生命还 2013-8-20 25 名著导读《论语》 重要,主张杀身成仁。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
复习重点
1.走进孔子,了解孔子,学习其“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仁爱品质,感受其“知其 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 2.抓住《论语》中精彩语句、精彩片段,赏 析孔子思想精华,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 趣,提高道德修养。 3.结合高考题型进行实题讲析,以达到备战 高考的目的。

【高考模拟题】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
子的什么观点?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认为,富而无骄,只要有一定人生 阅历的人都不难做到;而要做到安贫乐道、 无怨无悔,则需要很高的修养和自持力。 君子要时刻以“仁”来约束自己。
一方面,孔子承认人欲的存在与满足的合
理性,另一方面,孔子强调以礼节欲,克 制欲望的膨胀,以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欲而不贪。” “贫而无怨难。” “既富矣,再教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主张节俭,反对奢华。“礼,与其奢 , 宁俭。”
高考语文之文化经典专题复习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1
考点目标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 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盛情, 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体会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 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 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7
孔府大门,明代建筑。 上悬“圣府”竖匾,为明 代严嵩书。 左右柱上悬 挂木联:“与国咸休, 安富 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 章道德圣人家。” 为清 代著名学者纪昀书,其中 “富”字上无点,“章” 字中竖通上去。 意为孔 家富贵无头,文章通天。 门前有粉白照壁、明代石 狮和上马石。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2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三、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
①“仁”的思想; ②“孝”的思想; ③“礼”的思想; ④中庸思想; ⑤天命思想; ⑥教育思想。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23
(一)“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涵义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 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 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 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 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 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 道”,以达到“天下为 公”、“大同世 界” 之境界。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 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 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称为“中行”,意思是说,人的气质、作 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 制,互相补充。 中庸是一种调和配合的思想。“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要注意不要把中庸思想庸俗化了,中庸思想不是 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孔子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 地、因人制宜,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3 2013-8-20 名著导读《论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