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创新和发展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选题正确论点、论据材料、数据写作规范性字数要求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论文题目: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创新和发展学生姓名专业公共管理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2014年 3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涉及政策制定、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科学体系,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发展对政府决策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发展公共政策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体系,必须立足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本土化,针对我国现有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合理确定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真正做到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现状取向目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学 (4)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 (4)三、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 (5)3.1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分析以下三点 (5)四、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 (5)4.1公共政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大胆借鉴新理论 (5)4.2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展望 (6)五、总结 (6)参考文献 (7)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学中国公共政策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成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选择。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公共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当党和国家的政策正确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蒸蒸日上,反之就将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第二,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

众所周知,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它要指导执政党或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实践活动,它以实践定向,以发现和解决社会的政策问题为宗旨,为实践服务”。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公共政策学创始人拉斯韦尔指出,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产物。

第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结果。

通常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出现,“为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系列新兴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领导科学、战略研究、未来研究等被陆续介绍到我国,从而使得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迅速崛起,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在理论工作者、政策决策者以及政策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政策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至少取得了如下几项成就:第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根据研究的重点,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大致沿着这一思想轨迹不断深化。

首先是介绍、引进西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其次是随着公共政策学传入我国,开始从政策学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认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二,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一门学科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工作的开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少数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公共政策学的课程。

9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培训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相关课程已在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中逐步扎根,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门新兴课程。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的三支队伍。

第一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

第三,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严肃的学术团体的建立是学科交流的重要依托。

目前,全国性的公共政策学学术团体有两个,即1992年成立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1994年成立的中国政策科学学会。

在这之后,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部门政策研究的学术团体,如1998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

另外,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研究会或部门性的政策研究会,如黑龙江省政策科学学会、广东省政策科学研究会等。

三、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1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与教学起步不久,水平不高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这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做的不够,公共政策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它可以作为决策科学民主的主要支撑学科,它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

公共政策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学科的基础不牢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

公共政策学的制度化或学科的组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此外,对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不深,公共政策学的应用性、现实性未能充分体现。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分析以下三点第一,在重视程度上,公共政策学有待引起学界和政界的进一步重视。

我国迄今仍对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非常不够,公共政策学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它作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主要支撑学科这一点并未被人们尤其是各级官员所认识。

第二,在学术研究上,公共政策学的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引进、消化和吸收西方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内已有近百部关于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的论著、教材出版,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仔细分析这些成果,却明显的存在以下不足或弊端:一是在理论体系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在研究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在研究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在学科建设上,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组织构建上,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学术型、行政型、产业型三大类型的政策研究组织体系,但是,这些研究组织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促进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1公共政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大胆借鉴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公共政策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趋势,如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心由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和评估,学科的主要基础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学科的分化尤其是比较公共政策和政策伦理学等分支的出现,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学的政策分析范式的挑战,公共政策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合流等。

当前,必须特别注意公共政策学与行政学及公共管理学的关系问题,把公共政策学研究放在公共管理部门学科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中去考虑。

2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展望回顾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未来。

在21世纪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学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勇于面对现实,扎根中国沃土,认真消化、借鉴、吸收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优秀成果,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和弱点,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把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扩大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公共政策学在国外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无论在学界、政界,还是企业界都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起步较晚,它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

因此,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公共政策学,首先必须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一要进一步扩大对公共政策学在国外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传;二要进一步扩大对公共政策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与日俱增的社会需求的宣传。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

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要努力构建中国自己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否则,中国的公共政策学将会因其理论既不能解释我们面临的政策现实,又不能指导具体的政策实践而永远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领域。

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政策思想的研究。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政策文化遗产,离开了这些文化遗产,我国公共政策学的中国特色就将无从谈起。

二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政策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策问题的精辟论述及其理论,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否则就很难探索出真理。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与其研究方法息息相关,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或完善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公共政策学之所以理论基础不够坚实,与国外公共政策学相比差距较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有问题、不成熟。

因此,改进研究方法就成为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五、总结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背景下,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

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

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推动这个理论孕育、发展和形成的动力。

所以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在创新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参考文献:[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从出版社.1998年版[2]王文捷《马克思主义政策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钱再见《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深层机制探究[J].理论与改革.2003年版[4]孟繁森《需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J].2008年版[5]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6]欧阳淞《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2010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