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摘要:景宁是浙江、江西、安徽等身份畲族最早的迁入地,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境内的畲、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交错杂居使得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

因此,对景宁县民俗民风的研究其实就是对畲族风俗的研究。

本文选取了饮食、节日、工艺、婚嫁四个富有代表性的角度来探讨景宁独具特色的畲乡风俗。

关键词:畲族,民风,民俗,研究
一、景宁的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饮食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俗特色。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

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

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

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

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

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

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

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

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二、景宁的节日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最著名的是“三月三”。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

在长期的迁徙与山地农业生产、
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每逢农历新年和“三月三”等重大节庆,畲乡的山村畲寨便灯火阑珊,酿米酒、打年糕、抢猪节、做麻糍、吃乌饭,板龙灯、盘畲歌、赏菇戏,一年的辛劳在这里释重,久别的亲朋在这一时节相逢。

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一般是畲族的家庭或者每个部落组织去野外。

这天,他们要吃乌米饭。

有时又称“乌饭节”。

现在不仅仅是畲族在庆祝,还有许多汉族人与畲族人一同庆祝。

如景宁民族中学也会组织同学庆祝三月三。

如今的三月三已经不是简单的畲族人的节日了,还是全景宁的节日。

每到这个时候,在景宁的一条街上就会展现许多畲族的工艺品。

会邀请来自各个地方的民族歌手前来演唱。

除了三月三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别的日子。

如正月初一为祭祀的日子,在这天有很多禁忌。

如抬轿,吹喇叭,都是不被允许的。

还有畲族也是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的。

他们也要杀鸡宰羊,与汉族不同的是他们还要做糍粑。

糍粑是畲族特有的一种食品。

青年男女之间唱山歌也成为春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是比较传统的畲族的习俗。

在景宁,最为明显的就是“三月三”其它的一些节日也渐渐被汉族的一些习俗所同化。

三、景宁的工艺
畲族民间手工艺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妇女的织带、绣花,其次是竹编、石雕等。

景宁有几位畲族木匠雕刻马腿十分精湛,刻的龙凤、人像、花草生动活泼。

民国时期沙湾镇张庄村雷凤新是全县有名木匠,县内一些庙宇及财主人家房子都请他建造。

现在他的手艺尚有继承人,县城一大款装修请来雕龙刻凤。

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

带子径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

纬线为白纱。

径线两边用红、绿、黄、紫等色纱,色线之内为白纱,中间用黑白相间的纱为织图案花纹之处,径线多少由所需宽窄而定,中间径线一般有五双或十三根,宽者有23根、33根、55根等。

提综挑压织出文字花鸟。

径纬线有丝质的也有棉质的。

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

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

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

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

以往农村男青年喜欢把刀鞘壳用火烙成花纹或刻成图像,钉上情人送的彩带,缚在身上两人的手艺就结合在一起了。

故《情歌》中有首《带子歌》:“一条带儿斑了斑,丝线栏沿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妇女自称)”。

如今,由于时代的发展,编织彩带这项十分有特色的手工艺已经慢慢被遗忘。

现在许多畲族的姑娘都不具备这项技能了。

四、景宁畲族的婚嫁
每个民族的不同和有特色之处很多时候在婚俗上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

而畲族的婚俗也是有它自己的特色。

首先畲族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

而且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要高于男性。

畲族除了可以嫁女儿外,还可以娶进来。

畲族过去是不和外族通婚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畲族开始于汉族通婚。

但是畲族还是实行同姓不通婚的原则。

畲族的婚俗是非常有特色的。

每一个民族的不同之处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来,在婚俗中更是能够体现。

畲族的婚嫁特色很多:首先迎亲队伍到村时,女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这就表示晚上要对歌,男方要扫除障碍。

然后到中堂时,女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然后开始“拾田螺”,这是表示欢迎的的意思;午饭由女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这就叫做“落脚酒”;晚餐由男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

中午的时候,因为女方不给男方
炊具,所以男方必须在女方家“借锅”。

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藏起来,由赤郎猜出女方所说的谜语是代表什么炊具。

要是猜不到,姑娘们就不把炊具拿出来。

要重借。

这就是男方在女方家借锅请客的一个特色。

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女方家的一只公鸡来“请祖公”。

杀鸡的时候,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就罚一碗酒。

而女方家的姑嫂们总是耍赖,以此为乐。

大家都希望把赤郎灌醉。

之后就由女方起头对歌。

女方唱:“换脯(昨天)听讲赤郎来,姐妹双窝(叫)站门背,姐妹双双去修路,修条大路赤郎来”。

赤郎回:“今脯寮里起身来,收拾南货(礼物)两三回,收拾南货饼搭面,担落娘洞度花栽”。

之后就变吃变唱,一直唱到新娘要起身为止。

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

到新娘该起行前要唱“催亲歌”,最后当然也要“送歌神”。

畲族婚礼的又一个特点是,新娘夜行嫁,卯时进夫家门。

行嫁时有牛在前头踏路,意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过的路为新路。

以往嫁妆有锄头、斗笠、棕衣、线篓、火笼等,体现了畲族妇女热爱劳动。

由于丽水景宁是畲族的聚居地,与外界交流较少。

受畲族的影响很深很广,因此在很多节日,婚嫁,歌曲,手工艺品等方面,汉族与畲族已经融为一体,一同庆祝。

比如三月三,整个景宁县城十分热闹,全县的人都参与其中。

再比如畲族的工艺品,在景宁的大街小巷,我们都可以看到有着畲族特色的编织品。

总的来说,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一个浙西南小镇有着浙江,有着典型的浙江的一些习俗。

例如编织、唱花鼓。

又因为受到畲族的影响,具有民族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