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行政监察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追溯到行政监察制度的起源,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发展出独特的韵味。
本文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总结其发展特点。
一、探讨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纵观世界千百年来的发展史,中国是最早建立行政监察制度的国家。
追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其起始于先秦时期,在秦汉时期即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正式建立,于汉代时期改革完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强化,经历了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几个时期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伴随着改朝换代,不断的更新演进,且各朝代有着各朝代独具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各时期治理国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的具体探讨。
1.秦汉时期中央监察与地方监察。
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演变到秦汉时期,已经被正式建立。
秦始皇赢政统一天下,为避免历代以来的分封之争,维护统一的政治局面,采纳相李斯的提议,确立以三公九卿制度为中央行政管理体系,以郡县制为地方监察制度的中央集权国家。
御史大夫与中央行政监察制度。
秦始皇根据权力制衡的原则,把中央政权分成政务、军务、监察三个部分,分别交由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重臣负责管理。
所以,御史大夫在秦汉时期的行政监察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古文记载:“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相。
”作为副相,对相的政务处理有着监察权力,除此之外,还要辅助相处理相关事务,从当时的法律角度衡量决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对相的权力有着一定的牵制作用。
秦始皇时期,御史大夫下设有御史中,司辅佐天子,有着“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的职责。
在当时看来,朝廷大大小小的政事商议,御史大夫都有权参与,可以说,御史大夫集行政、秘书、监察三大权力于一身,这一官职的出现,体现了秦始皇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监察制度。
而发展到汉成帝时期,原本隶属御史大夫的监察权力就移交给御史中。
汉武帝继位后,实行改革,将御史中更为御史台率,掌察举非法,并赋予相兼理监察的权力。
尽管汉朝在秦朝中央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变革,监察权力上出现变动,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中央行政监察制度都是以高度集权制度为主。
中央监察地方行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监察制度。
对于中央,实行了中央集权行政监察制度,而对于地方主要采用了中央监察地方郡县的方法,实行具体的行政监察。
为了确保中央对地方的密切监察,设立了监御史一职,不同于御史大夫的是,监御史掌管地方郡县,且不专职地方行政监察,还兼管治渠、领兵镇压农民起义等。
汉武帝时期,为了监察地方行政,设立刺史一职,每个地方区域的刺史都有着固定的监察范围,具有独立监察权力。
发展到东汉末年,刺史一职被更为州牧,在政治权利上,由司监察转变为司行政。
纵观秦汉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其行政监察制度都处于初始时期,影响着秦汉朝代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故而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新,行政监察制度也在不断发生转变。
2魏晋南北朝中央与地方行政监察。
行政监察制度经过秦汉时期的萌芽期,在魏晋南北朝得以强化,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行政监察制度开始不断发展。
就中央监察制度而言,魏晋南北朝沿袭汉朝时期的制度,赋予御史中垂中央行政监察的权力,与司隶校尉分别监察文武百官政务处理。
后期,随着司隶校尉并入御史台,御史中垂的权力日渐增大。
就地方监察制度而言,曹魏借鉴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州牧为刺史,西晋又更为外台,发展到东晋,已经没有统一的地方行政监察制度,更没有固定的监察机构,地方行政监察工作开始出现一片混乱。
3.隋唐完善行政监察制度。
隋朝统一全国后,以历朝历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影响为鉴,开始完善行政监察制度,开拓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新局面。
对于中央行政监察,隋文帝设立了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台主。
介于东晋无地方行政监察之乱,隋文帝非常注重地方行政监察,并在地方设立司隶台,台主为司隶大夫,专职州县监察。
不仅如此,还设立了渴者台,以渴者大夫为台主。
三台共同组成了隋朝的行政监察体系。
相比于以往朝代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隋朝已渐趋完善化。
唐朝接替隋朝后,沿袭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负责行政总监察工作。
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
台院中的侍御史,司弹劾,其弹劾的对象是土公大臣,有着独立弹劾的权力。
殿院中的殿中侍御史,司供奉,监察殿庭供奉仪式。
察院中的监察御史,司风宪,主要监察各地方官吏行政。
发展到唐玄宗时期,地方监察开始以}一道巡按方式进行。
形成了“三院一道,,的行政监察体系,在行政监察制度中,脱颖而出。
究其体系完善的根本原因,可以归功于唐朝特有的谏官体系。
谏官体系有权监察政事的处理,起到直接监督的作用,促进了唐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化。
4.宋元行政监察持续发展。
在宋朝抑宰相扬台谏的历史背景下,宰相的权力被抑制,台谏的政治地位升高。
宋朝沿袭唐朝的“三院一道,,的行政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并分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
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的察院不再专职地方监察,而是转而监察尚书六部及在京官员。
而对于地方行政监察,宋朝将整个国家分成}一五路监察区,以监察区为单位,每路设有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州内政务。
但实际的发展历史中,尽管台谏的政治地位被不断的提高,却也是有名无实,对行政监察的贡献少之又少。
元朝时期,设立了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台主厂对于地方行政监察,分设二一二道监察区,在各监察区分设肃政廉访司,由监察御史充任。
由此观之,自唐以来形成的“三台一道”经历了宋代的改革与元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朝行政监察体系。
5.明清创新监察制度。
明清时期,就元朝的独具一格的“三台一道,,行政监察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得行政监察制度趋于严密。
摒弃了矫枉过正,徒有虚名的台谏,采取院科制。
所谓的院科制,具体是指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共同构成的行政监察制度。
明朝期问,御史台被更为都察院,且都察院为国家最高级监察机构,掌握着中央行政监察大权。
都察院官吏又分为监察御史与都御使。
据历史资料记载,都御使主要负责国家行政事务监察,弹劾百官、提拔人才,有着一定的司法检察权。
监察御史专职于纠察文武百官的不正风气,且监察御史在监察政务时,都御使没有干涉的权力。
还有一类御史同样隶属于都察院,即巡按监察御史,其主要的职责就是代替天子巡守}十三道监察区,尽管政治地位较为卑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手握重权,以小制大。
三类御史组成了整个都察院,在当时的行政监察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到清朝时期,仍然保留都察院。
明朝期问,天子不仅设置了都察院,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监察体系,即六科给事中,其最大的职责就在于监察六部,对六部进行谏言、封驳、弹劾等,对六部的行政有着一定的督察牵制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都察院的权力。
不仅如此,还在各道设提刑按察,政治权利上相对独立,但重要政事还要与都指挥使、布政使共同商议。
发展到清朝时期,雍正将六科给事中改并到都察院,且保留按察使一职,为了监察地方行政,特设总督和巡抚,独立行使职权。
二、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发展特点概括纵观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各个朝代的制度都有着其独特之处,都对当时的行政监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发展特点的具体分析。
1.制度上趋于完善化,逐渐重视地方监察。
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的完善。
各朝代逐渐重视地方监察是行政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
秦汉时期,首创行政监察制度,且并不完善,对地方的监察也由中央执行。
发展到汉朝时期,借鉴了秦朝的经验,汉对其原有的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并补充,汉武帝时期的地方监察法规“六条问事,,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体现。
唐朝时期,开始完善并发展行政监察制度,相继制定了“察吏六条”与《巡按条例》,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监察制度,在当时的国家治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发展到宋元朝时期,行政监察法律逐渐全面,集中表现在《监司互察法》与《设立宪台格制》的出台。
而明清时期,分析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结合当朝国情,继续完善监察制度,相关立法也一分完备,在行政监察方面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形成了行政监察史上最完备的体系。
2相关监察机构政治权利逐步扩张。
追溯到秦汉时期,所建立的行政监察机构并不完善,御史大夫监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发展到隋唐时期,台院监察范围逐步扩张,蔓延全国,并随着监察范围的扩大,在政治权力上也得以扩张。
加之,唐形成了一套谏官体系,在行政、司法部门有所渗透。
明朝时期,都察院成为了国家最高监察机构,政治权利进一步扩张,广泛渗透到各领域,还有弹劾之权,气焰甚盛。
故而,纵观秦汉、隋唐、明清,随着朝代的更替,行政监察机构的权力越来越膨胀化。
3.监察与行政分离化发展。
随着朝代发展,监察与行政逐渐呈现分离化发展。
秦汉时期的史大夫专职监察国家行政,隋唐时期,监察与行政有着明显的脱离,御史监察不受约束,直接由天子支配,谏官独立行使职权。
明清时期,是监察与行政分离最为明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在权力行使上更为独立,按察使及督抚亦是独立行使地方监察权。
综上浅述,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完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有其各自的制度体系,无论是沿袭前朝制度,还是创新完善,行政监察制度都为当时的国家治理做出贡献,极具探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