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雷考试试题及答案

防雷考试试题及答案

防雷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30分)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

雷电感应: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电火花。

电磁兼容:设备或系统具有在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保护接地:将电气装置正常时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按系统的接地型式接保护线(PE线)或保护中性线(PEN线),称为保护接地。

浪涌保护器:具有非线性特点的、用以限制线路中传导瞬态过电压和引起电涌电流、且具有非线性特点的一种器件。

1残压:在放电电流流过SPD期间或放电电流通过后的瞬间端子间出现的电压峰值。

2•信息系统:建筑物内电子装置的总称。

信息系统: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置等的统称。

3. 滚球法:以hr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位就得到了接闪器的保护。

滚球法:是以hr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位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的计算方法。

4. 雷电感应: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5. 雷电防护区:根据被保护设备做在位置,所能耐受的电磁强度及要求相应采取的防护措施而划分的防护区域。

6. 雷电电磁脉冲:是一种干扰源。

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说引起的效应。

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

女口: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击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

雷击电磁脉冲: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或建筑物附近时,引起的电磁效应。

7. 共用接地系统:将防雷装置,建筑物主要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接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相互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导通的接地装置的金属装置。

8. 接地基准点:一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那一连接点。

9. 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一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电位差。

直击雷: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

信息系统:建筑物内部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置等的统称。

雷击点:雷击接触大地、建筑物或防雷装置的那一点。

雷电感应: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电火花。

接闪器: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等于40 天的日数。

共用接地系统:一建筑物接至接地装置的所有互相连接的金属装置,包括防雷装置。

电磁兼容:设备或系统具有在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残压:在放电电流流过SPD期间或放电电流通过后的瞬间端子间出现的电压峰值。

浪涌保护器:具有非线性特点的、用以限制线路中传导瞬态过电压和引起电涌电流、且具有非线性特点的一种器件。

保护接地:将电气装置正常时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按系统的接地型式接保护线(PE线)或保护中性线(PEN线),称为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将电气装置导电部分任何一点(通常是电源的中性点)的接地,称为工作接地。

二.填空(30 分)1、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时,其滚球半径,一类建筑物为30 m;二类建筑物为45 m;三类建筑物为60 m。

一类建筑物避雷网格5x5 m 或6x4 m ;二类建筑物避雷网格10x10 m或12x8 m ;三类建筑物避雷网格20x20 m或24x162、所谓信息系统是指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备等的统称。

3、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

4、对SPD勺基本要求:能承受预期通过的电流;通过电流时的最大箝压和有能力熄灭在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

5、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的基本屏蔽措施:建筑物和房间的外部设屏蔽措施,以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

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

6、信息系统接至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的基本方法是:① s 型等电位连接网;②m型等电位连接网。

7、防雷产品的使用,应当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禁止使用未经任可的防雷产品。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

安装的雷电灾害防御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9、国家鼓励和支持雷电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10、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实行等级管理制度,资质等级分为丙,乙,甲三级。

1、外部防雷保护系统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

2、内部防雷保护系统主要由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和安装SPD组成。

3、高层建筑的防雷接地原则上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为主。

5、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时,其滚球半径,一类建筑物为30 m二类建筑物为45 m;三类建筑物为60 m。

一类建筑物避雷网格5 m X 5 m或 6 m X 4 m ;二类建筑物避雷网格10 m X 10 m 或12 m X 8 m ;三类建筑物避雷网格20 m X 20 m 或24 m X 16 m 。

6、所谓信息系统是指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备等的统称。

7、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

8、对SPD的基本要求:能承受预期通过的电流;通过电流时的最大箝压和有能力熄灭在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

9、防雷区界面处的最大电涌电压,即SPD勺最大箝压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

为使最大电涌电压足够低,其两端的引线应做到最。

宜为0.5 m 。

10、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的基本屏蔽措施:建筑物和房间的外部设屏蔽措施,以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

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

11、请写出图一中雷电流的分配比例:分配在信号线、各种管线上和电力线上的雷电流总和的50 %;分配在接地装置上的雷电流为50 %。

12、请注明信息系统接至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的基本方法。

如上图二中,①是S型等电位连接网;②是M型等电位连接网。

13、屏蔽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联结,另一端悬浮时,它只能防静电感应,防不了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电压。

14、防雷产品的使用,应当接受的监督检查,禁止使用未经任可的防雷产品。

15、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减少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其它金属导体之间的电位差。

16、电磁屏蔽的目的减少电磁干扰。

17、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首次雷击雷电流幅值分别为200 KA、150 KA、100 KA。

雷电流陡度di/dt 分别为20 KA/卩s、15 KA/卩s、10 KA/卩s。

后续雷击雷电流幅值分别为50 KA、37.5 KA、25 KA。

雷电流陡度di/dt分别为200 KA/ 卩s、150 KA/ 卩s、100 KA/ 卩s。

18、GB50057-1994规范(2000版)第六章6.3.4条上规定,要子各防雷区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

19、环行接地体和内部环行导体应连接到钢筋或金属立面等其它屏蔽构件上,宜每隔5m连接一次。

20、利用混凝土柱内二根对角线主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 毫米。

21、内部防雷的主要手段是等电位连接、屏蔽和安装SPD 。

22、电子计算机房应采用下列四种接地方式: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

23、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与接地体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是引下线和接地体的总合。

24、电子计算机房电源进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采取防雷措施,电子计算机房电源进线应采用地下电缆进线。

当不得不采用架空线时,在低压架空电源进线处或专用电力变压器低压配电母线处应装设低压避雷器。

25、中国气象局3 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单位承担。

26、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及其布置。

27、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雷网的各支架处应至少设 1 根引下线。

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捆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28、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及电器设备的装置,应在进出处与防雷装置连接。

29、计算机房的安全分为A 类、B 类、C 类三个基本类别。

30、采用多根引下线时,为了便于测量接地电阻,以及检验引下线接地的连接状况,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的 1.8 米处设置断接卡卡。

在易受机械损坏的地方,地上的 1.8米至地下0.5 米的一段接地线(引下线)加保护措施。

31、雷击在输电线路上感应出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能够沿线路进入建筑物,危及建筑物内的信息系统和电气设备。

为了保证信息系统与电气设备的安全,需要在在输电线路上装设过电压的拟制设备,这类设备就是避雷器。

32、防雷建筑物的分类是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33、在GB50057-94中规定,装设在建筑物顶上避雷网的尺寸要求是:第一类防雷建筑物(m,第二类防雷建筑物(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m。

34、接地按作用分为两类: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

保护性接地又分为如下四种:即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和放电蚀接地,功能性接地也可为四种即工作接地、逻辑接地、屏蔽接地和信号接地。

三.判断题(15 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于1999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00年1月1 日起施行。

(k )2、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k )3、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可以不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批准。

(x )4、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按规定取得资质证书后,即可以从事一切防雷工程的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x )5、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不负责对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甲级资质的单位进行初审。

(x )6、等电位连接网络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建筑物上及建筑物内所有设备间危险的电位差并减小建筑物内部的磁场强度。

(x )7、接地基准点是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公共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那一个连接点。

(k )8、GB50057-94(2000 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受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相关主题